讓賣家找上門
|
白術為菊科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因其藥材與蒼術相比,色澤較白,故名白術。
【藥材歷史考證】
本品原名術,其始載本草《神農本草經》并無蒼術、白術之分,后世本草才逐漸分開。《本草經集注》曰:“術乃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本草圖經》曰:“今白術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岡上,……凡古方云術者,乃白術也。”《本草綱目》曰:“白術,桴薊也,吳越有之。人多取根栽蒔,一年即稠。嫩苗可茹,葉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狀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本品相符。
明萬歷《杭州府志》曰:“白術以產于潛(今浙江省臨安縣境內)者佳,稱于術。”可見浙江所產于術,自明朝才開始有記載,并認為于術與白術為同一種植物。
【植物形態鑒定】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莖肥厚,略呈拳狀,有不規則分枝,外皮灰黃色。莖直立,通常從中下部分枝,全部光滑無毛。葉互生,莖中部葉有長3~6cm的葉柄,葉片通常3~5羽狀全裂,極少兼雜不裂而葉為長橢圓形,側裂片1~2對,倒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5~7cm,寬1.5~2cm,頂端裂片比側裂片大,倒長卵形、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自莖中部葉向上向下,葉漸小,與莖中部葉同樣分裂,接花序下部的葉不裂,無柄。全部葉薄紙質,兩面綠色,邊緣有針刺狀緣毛或細刺齒。頭狀花序單生于莖枝頂端,植株通常有6~10個頭狀花序;苞葉綠色,長3~4cm,針刺狀羽狀全裂。總苞大,寬鐘狀,直徑3~4cm;總苞片9~10層,覆瓦狀排列;苞片頂端鈍,邊緣有白色蛛絲毛;花全為筒狀花,長17mm,紫紅色,花冠筒下部細,上部稍膨大,先端5裂。瘦果倒圓錐狀,長7.5mm,密被白色長毛;冠毛剛毛羽毛狀,污白色,長15mm,基部結合成環狀。花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鑒定】
品為不規則的肥厚團塊,長3~13cm,直徑1.5~7cm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和溝紋,并有須根痕頂端有殘留莖基和芽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烘干者斷面角質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
【藥材顯微鑒定】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則地聚集于薄壁細胞中,少數針晶直徑至4μm。纖維黃色,大多成束,長梭形,直徑約至40μm,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石細胞淡黃色,類圓形、多角形、長方形或少數紡錘形,直徑37~64μm。薄壁細胞含菊糖,表面現放射狀紋理。導管分子短小,為網紋及具緣紋孔,直徑至48μm。
【藥材理化鑒定】
取本品粉末2g,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20ml,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ml揮干,加10%香草醛硫酸溶液,顯紫色;另取濾液1滴,點于濾紙上,揮干,噴灑1%香草醛硫酸溶液,顯桃紅色。
【商品規格】
一等:干貨。呈不規則團塊狀,體形完整。表面灰棕色或黃褐色。斷成黃白色或灰白色。味甘、微辛苦。每千克40只以內。無焦枯、油個、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每千克100只以內。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呈不規則團塊或長條形。每千克200只以內。
四等:與一等區別為體形不計,但需全體是肉(包括武子、花子)。每千克200只以外。間有程度不嚴重的碎塊、油個、焦枯。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草地、灌叢中及林下。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浙江、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常見栽培。其中以產于浙江于潛的“于術”、安徽徽州地區的“徽術”品質為佳。
【采集加工】
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
【飲片炮制】
1.白術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土白術取白術片,用伏龍肝細粉炒至表面掛有土色,篩去多余的土。每白術片100kg,用伏龍肝細粉20kg。
3.炒白術將蜜炙麩皮撒入熱鍋內,待冒煙時加入白術片,炒至焦黃色、逸出焦香氣,取出,篩去蜜炙麩皮。每白術片100kg,用蜜炙麩皮10kg。
【性能功用】
苦、甘,溫。歸脾經、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內服:6~12g。水煎服。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