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只有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 山’”。2013年,普洱一方面加大措施切實保護好森林資源,一方面又大力發展林產工業,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取得一個合理平衡,讓綠水青山成為普洱永續發展的GDP。
“保護是根本,是前提”。2013年,全市通過實施公益林建設、天然林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村能源建設、林業“三防”體系建設等重點林業保護工程,切實保護好現有生態環境特別是森林資源。全年全市共完成營林造林56.49萬畝,其中:人工造林40.49萬畝、封山育林16萬畝。完成5.5萬畝澳洲堅果、4萬畝珍貴用材林、7萬畝竹子產業項目建設任務,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居全省第一。同時對天然林保護工程區796.48萬畝森林實行最嚴格管護,實現森林資源的增長,并健全了公益林管護制度,強化補償資金管理,積極兌付國家和省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積極爭取將109.7萬畝市縣級公益林納入省級公益林管護范圍。繼續實施2012年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未完成部分,完成2012年退耕還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任務4萬畝,兌付各項政策補助資金共6137萬元;完成2012年陡陂地生態治理任務3.5萬畝和2013年任務3萬畝。
“發展是首要,是核心。” 在保證資源的同時,市委、市政府提出“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帶動,抓住提升加工工業這個核心,科學合理地布局林產工業,做到引進與培育并重,近期與中期結合,抓中間帶兩頭,整體聯動,著力提升全行業的整體水平”的思路,進一步增強林產業的發展動力,并著力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注重提升林竹漿紙、林板、林化等傳統優勢產業,重點在資源綜合利用,節能降耗,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和提升經濟效益上下功夫。
2013年底,云南云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生活用紙產品成功上市銷售,真正實現了林漿紙一體化的奮斗目標,全年公司共生產紙漿21萬噸,銷售紙漿20.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89600萬元,上繳稅費5715萬元,構建了“生態有利、林農有利、企業有利”和破解“三農”難題的“云景模式”,實現了林農增收、財政增長和企業增效的有機統一,成為當地輻射范圍最廣、帶動作用最強的支柱產業和標志性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全市通過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重點推進以核桃為重點的木本油料產業,突出竹藤為主的特色產業,加快推進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特別是思茅區被國家林業局列為20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之一后,充分利用現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以林下種植養殖如林草(石斛、重樓)、林藥(燈臺葉、云茯苓)、林菌、林禽、林菜、林畜和森林生態旅游等多種形式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
只有把富民作為林產業發展的目的,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興林的積極性。為此,我市圍繞“整合資源、創新模式、服務林農”的目標,在全省率先開展了林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建立了集“林權登記、林權流轉、林權抵押、其它變更、行政審批和信息發布”等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并于2013年6月通過了省林業廳專家組驗收。通過深化兩類林經營管理改革,對全市江河兩岸、水庫周邊、交通干線沿線、保護區及旅游名勝區周邊、水源林、城鎮面山及村寨周邊等森林嚴管死守。對3300多萬畝的商品林進行再分類,科學規劃出35%左右約1200萬畝的面積作為原料林基地,允許林權所有者依照有關規定自主經營,滿足林產工業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原料林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減輕天然林的壓力;65%的商品林作為兼用林,允許依照規程進行擇伐和撫育采伐,充分兼顧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