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農熱血,市場冷面
7月正值云南雨季,山路泥濘。藥農李鐵梅很想帶記者去參觀她的當歸等藥材基地,但前一天大雨致使河水暴漲,路斷了,只好改道去看別處的種植地。去年9月她回鄉創業,在迪慶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保和鎮蘭永村的扎木迪等村民小組租2000多畝土地用來種植藥材,“自家土地只有20多畝。”記者看到,中藥材秦艽的種植地里有水淹過的痕跡,可以預見會減產,但自然災害還不是藥農們面臨的最大風險。
李鐵梅算了一筆賬,租種土地的成本是每畝600~1000元,為此已支出163萬元,購買農家肥、落葉松針每車700元,共計支出146萬元。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是藥材種植的另一個“吃錢重頭”,去年9月至今,雇工工資已花去近300萬元。“之前農技人員說秦艽生長周期總共只需要除8次草,現在都已經是第6次了。”李鐵梅指著雜草叢生的秦艽苗田感嘆,除草全靠人工,80元/人/天,忙季最高漲到150元。而按照現在木香的價格,400畝的木香肯定要賠錢了。不過,由于已與藥商簽定1300多萬元的訂單,未來還是有前景。
除了公司,這位藥農還牽頭了一個中藥材種植采收的合作社。據記者了解,合作社是一種更松散的模式,廣泛存在于維西縣以及全國各藥材產區?!盎旧厦總€村鎮都有一兩個類似的種植大戶,有的注冊公司,有的是農民組成的合作社?!本S西縣農科局主任科員陶興告訴記者,公司比較緊密,合作社更松散,總體來說模式都比較粗放,抗風險能力差。云南省藥材公司技術人員李進瞳則表示,去年其下鄉做調查時,親眼看到一家租地種植中藥材的公司賠得很慘。
“藥農與市場之間信息不對稱是個很大的問題?!崩ッ骼砉ご髮W生藥所教授崔秀明說。崔教授外號“崔三七”,主攻研究三七,兩年以前崔秀明就已發出三七種植量過多供過于求的市場風險預警,彼時三七價格還在高位運行。今年春節后,三七價格已迅速下滑了三成。
近期調研后崔秀明分析得出,目前國內三七的種植面積已超50萬畝,采挖量將達到2萬噸以上,而食用加藥用的總市場需求不超過1萬噸?!敖衲耆呱闲潞?,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