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次的培訓工作只是版納植物園近年來工作的一個縮影,該植物園正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
更容易接“地氣”的地方
到版納植物園全職工作的外國專家里,第一個“吃螃蟹”的是Chuck Cannon。
Chuck博士畢業于美國杜克大學,曾長期在東南亞作植物研究。2006年夏,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與Chuck談起植物園未來的構想,讓Chuck怦然心動。2007年7月初,Chuck入職版納植物園,并獲2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
來植物園工作后,Chuck先后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關于東南亞熱帶雨林起源的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四年的聘期結束后,他又與植物園續簽了兩年每年三個月的工作任期。
與此同時,經過Chuck介紹,Ferry Slik也來到版納植物園工作。現在已是研究組組長的Ferry,也發表了十多篇關于熱帶植物分布規律的論文。
2012年秋,“大腕”級熱帶生物學家Richard,出任版納植物園綜合保護中心主任、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組長。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一個類似世外桃源但又不封閉的研究環境,各個研究組緊密地合作交流,營造了一種隔而不絕的研究所氛圍。毫無疑問,版納植物園是科學研究的‘理想國’。”
陳進是Richard的老朋友。前些年,陳進向Richard描繪了未來版納植物園的美好藍圖:要成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領導者,成為國際上知名的研究機構。Richard也希望為該目標的實現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雙方一拍即合。
2012年年初,版納植物園專門開所務會,討論Richard的入職事宜。雖然植物園給他的年薪只有30萬元,但Richard欣然接受。同一年,Richard申請了中組部外國專家千人計劃,不久獲得批準。
來版納植物園后,Richard工作很努力。他曾發郵件給綜合保護中心的同事說:“我是多個雜志的編委,雜志喜歡什么胃口的文章我很熟悉,你們寫出的文章或許我也可以幫助改一改。”
版納植物園的國際化范兒,使Richard覺得在這里工作,甚至比之前在新加坡的大學里更容易“接地氣”,“我們在版納植物園已經有一些很好的學術交流活動。比如,和美國一些大學的研究組之間交換人員、互相學習。德國的一些科學家也來這里,進行短期的學術交流”。
最能促進人成長的地方
如今,在植物園工作的外籍專家包括博士后先后已有24位,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馬來西亞等國。如果在植物園看到一些老外在望天樹等植物前流連忘返,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是來旅游觀光的——他們更多的身影,是活躍在植物園每周固定一次的學術交流會上。
曾有兩位外國籍博士(Mattew Helmus和Mattew Warren,美國人)抱怨說,畢業后不太好找工作,但他們在版納植物園做了兩年博士后,到其他地方申請新的博士后位置變得很容易,曾在植物園工作的經歷幫了大忙。Mattew Helmus感嘆說:“版納植物園是最能促進人成長的地方。”
西雙版納地處我國西南邊陲,位置偏僻,引進國內優秀人才受到諸多條件制約。但在東南亞地區,有些生物學和生態學方面的人才想要實現科研夢想,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科研機構,而版納植物園正好就是這樣的一個科研機構。植物園吸引人才揚長避短,人才國際化就是一條獨特的“蹊徑”。
科學同行“大牛”齊聚的地方
2002年6月,陳進到美國邁阿密大學訪問,曾和該校教授Carol Horvitz一起到納薩瓦研究站。當時,陳進看了研究站作的相關研究,不禁對Carol感嘆說:“哇,這里簡直就是生產文章的工廠!”Carol則糾正說:“不,這是生產熱帶生物學家的工廠!”
陳進時任版納植物園黨委書記。他通過幾次較為全面、深入的國外訪問考察,了解了國際上先進的科研機構,對世界一流的植物園有了全新的認識,人才的國際化在他腦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2005年10月,陳進出任版納植物園主任。新一屆植物園領導班子在管理創新的實踐中,逐漸明確了走人才國際化的戰略思路。
作為人才國際化的一個重要舉措,從2008年起,版納植物園推出固定而有影響的、面向地區的人才培訓計劃。每次有25位學員參加培訓,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到版納植物園訓練6周,完成其作科學研究的初步培訓。
版納植物園推行人才國際化的第二個舉措,是要在區域的國際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如熱帶生物學保護學會亞洲分會,陳進就是第一任主席,2012年年會也是在版納植物園召開。
第三個舉措是啟動若干個標志性的、有影響的、跨地區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目前,版納植物園正在與柬埔寨有關部門接洽,考慮幫助柬埔寨建立一個植物園。
第四個舉措,目前還是版納植物園的遠景:要成為亞洲地區熱帶植物科研人員的集散地。
Ferry曾對陳進說:“我在XTBG(版納植物園)一年見到的科學同行大牛,比我在荷蘭萊登大學6年見到的還要多。”
但陳進認為,僅僅做到這一步還不夠,下一步的設想是“走出去”,2015~2020年,要在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建立更多的研究站點,如在柬埔寨建立一個小型研究所,在6個東南亞國家建立國家辦公室,共同形成研究網絡系統,全稱是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