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瀘西縣高原特色農業重點產業的燈盞花種植,2014年將全面進入發展的提速期。
按計劃,全縣將通過土地流轉、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種植燈盞花20000畝,比上年增5000畝,增33.3%,生產燈盞花藥材4700 噸,帶動農戶10000戶,實現總產值3億余元,為農戶創收1億余元。
楊建文說,這在別人眼中不起眼的小野花,在自己看來確是具有廣闊前景的朝陽產業。
“伴隨醫藥市場對燈盞花原料和生物藥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燈盞花產業將迎來廣闊的市場前景。”
立足瀘西的特有的海拔、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優勢,紅河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路上迅跑,結出了累累碩果。
作為紅河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楊建文在談到公司近年來取得的成績時,顯得十分興奮。
他說,燈盞花種植在瀘西已有些年頭。每年春季,當地的農民會采挖這種野花賣給當地一些商販,但要真正把燈盞花當做一個產業來發展,大概誰也沒有想過。 而自己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0年,紅河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開始了野生燈盞花的馴化種植,并與科研院所合作,專業從事燈盞花等藥用植物資源的規范化種植(GAP)研究、提取加工和銷售。
“經過14年的發展,公司如今已成為全國唯一燈盞花規范化種植(GAP)認證基地,全國最大的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燈盞花種植基地,全國最大的燈盞花素原料藥生產基地。”
由于地緣優勢,燈盞花主要產于云南,而云南燈盞花產量已占全國產量的95%左右。楊建文說,早在2002年,瀘西縣就把種植燈盞花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來抓。
作為燈盞花種植的龍頭企業,公司充分把握發展的機遇,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燈盞花產業化發展。
把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轉變為高原特色農業的產業優勢,楊建文挖掘到了燈盞花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近年來,云南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把中藥材產業作為發展區域經濟的優勢特色生物產業來抓。
依托龍頭企業紅河千山公司的帶動,2012年,瀘西燈盞花規范化種植面積13500余畝,完成藥材采收3200噸,讓瀘西名副其實地成為了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燈盞花規范化種植基地之一。
2013年,全縣把燈盞花作為建設高原花園城市的載體產業來培植,規范化種植15000畝,產業總產值突破2億元,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態景觀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作為燈盞花種植研發、提取加工以及銷售的一體化龍頭企業,楊建文認為,隨著燈盞花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燈盞花產業的發展將呈現越來越好的發展態勢。
“現如今,公司的燈盞花素供應量達全國燈盞花素原料市場需求的90%左右。”
楊建文說,如今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主體在農民。在瀘西,燈盞花種植帶給當地農民是實實在在的實惠,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科技創新。
在楊建文看來,科技不僅是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前提,更是提高優勢產業競爭力的強有力支撐。
“就拿提取燈盞花素來說,依靠科技注入,含量從原來的0.5%提高到2.5%,整整提高了5倍,而不靠科技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
“公司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在成功地對燈盞花引種馴化種植成功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了燈盞花規范化種植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并于2004年通過國家GAP認證,建立了種質資源圃及種植研究基地,全面引導農戶進行燈盞花標準化、規范化種植。”
如何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收入,提高公司發展質量效益與經濟效益是楊建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只有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生產科技水平,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讓農戶不斷增收。”
“只有農民的腰包不斷鼓起來,收入逐年增加,才能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燈盞花的種植,這是發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最基本的保障。”
公司要長足發展,必須最大程度地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楊建文表示,為了能夠充分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公司從原來的“公司+科技+農戶”轉變為“公司+科技+農戶+合作社”的合作方式,派技術員走進田間地頭對農戶們進行技術指導,解決技術上的難題。
“最后再按市場價統一收購,并且收購價格只保不降,極大地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讓農民無后顧之憂。”
不僅如此,楊建文介紹說,對于連片租地種植燈盞花50畝以上的農戶,公司給予每畝租地200元的補貼,而種植專業戶以及租地100畝以上的農戶則每畝補貼300元。
科技的注入使得近年來燈盞花產業得以高速發展,并已發展成為瀘西高原特色農業的重要支撐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世界燈盞花在紅河,紅河燈盞花在千山。”燈盞花產業廣闊的發展前景,更加堅定了楊建文大力發展燈盞花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他說,未來公司將更加努力打造“紅河燈盞花”國際品牌,促進云南燈盞花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