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起來 響起來 強起來 高原特色農業漸入佳境
近年來,“特”字號揚起云南農業大旗,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頻頻異動。
中國—古巴辣木科技合作中心日前落戶云南省熱帶作物研究所,一棵集食品、保健品于一身的“多功能樹”浮出水面,一個嶄新的高原特色農業成員進入人們的視野;歷來備受資本冷落的農業產業,卻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領域掀起了陣陣投資熱潮,一批農業種養加工業“航母”揚帆云嶺高原;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搭上了電商快車,從紅土高原直通11個國家和地區……
特殊的資源,特異的品質,特定的思路,特別的營銷,“特”字號催生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漸入佳境。
思路之變
高原農業“特”起來
云南工業欠發達,卻為我們留下了一片凈土。
云南這個低緯高原擁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等7個氣候類型;擁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生物資源基因庫”;擁有多民族文化。豐富而優越的自然人文稟賦,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提供了無限可能。
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并提出了很多發展農業產業的理念,進行了眾多嘗試。立足資源優勢創建優質高產的“第一車間”、用工業理念謀劃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等,在云嶺高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特色農業發展熱潮,創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云南特色農業品牌。無論是煙、糖、茶、膠、畜,還是花卉、蔬菜、馬鈴薯、咖啡、云藥、經濟林果等“新花旦”,從種植面積到產業規模都在全國名列前茅。
然而,這樣一批規模上的“巨無霸”,卻改變不了“樣樣有、樣樣好、樣樣少”導致的“汽車拉不完、火車不夠拉”的尷尬。
“建成全國重要的菜園、花園、果園、保健園,讓高原農業‘特’起來。”云南發展農業的理念,在近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兩年前,省委、省政府開始實施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戰略,對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配套了系列政策措施,出臺了《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等文件。打造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四張名片”;重點建設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六大內容”;重點打造云煙、云糖、云茶等12個高原特色農業產業“云”品牌;全省各地召開高原特色農業推進大會,政策不斷疊加,力度不斷加碼,目標更加清晰。
發展理念的轉變,集聚了云南農業創新求變的巨大能量,引發了農業產業爆發前的頻繁異動。
2013年,全省實現農業總產值3056.44億元,農業增加值達1900億元;糧食產量達1824萬噸,增長4.3%,實現“十一連增”;畜牧業進入全國畜牧大省行列;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煙葉、核桃、天然橡膠、鮮切花、咖啡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一,茶葉、甘蔗、肉類、蔬菜、馬鈴薯產量居全國前列,特色經濟林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突破1億畝,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141元,農業總產值增長率、農業增加值增長率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居于全國前列;農產品出口額達24億美元,成為全省第一大宗出口產品……
2013年,云南農業行業引進國內投資項目514個,省外累計到位資金96.1億元,引進和利用國外資金3860萬美元。其中,嘉士伯(香港)有限公司計劃投資35億元,啟動了100萬噸大理啤酒搬遷擴建項目;曲靖市沾益縣與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銀杏莊園項目,協議投資總額15億元。山地牧業引進省外資金達34億元,省內資金達到5.8億元。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顯示出“高原種植”、“高原出品”的特色和魅力。余秋雨、成龍、唐國強、于榮光、馬云、黃怒波等文化名流、電商大鱷紛紛在彩云之南“涉農”,用自己的影響力推介云南高原特色農業。
品牌之變
高原農業“響”起來
舌尖上的云南彌漫著花香。
這是一名碩士研究生帶給我們的“感官享受”。
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李林輝,利用學校的科研產品,帶領幾名大學畢業生,在天貓上開了一家“七彩云花旗艦店”,銷售鮮花含片、鮮花餅等“云花”產品,年銷售額數百萬元,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提供了一個“四季飄香”的成功樣本。
以前,云南農業不善于做品牌,而是長期滿足于“自給自足”,很少想到漫山遍野的生態蔬菜、瓜果、茶葉、野生菇類、保健食品等等,應該覆蓋更廣闊的地區,讓更多人來分享。換句話說,云南人長期以來只為自己耕種,很少想到可以為全國乃至世界,來發展高原生態特色農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蘿卜青菜,裝筐就賣”的傳統銷售模式,讓云南農業難登“大雅之堂”,時常飽受“豐產”不“豐收”的痛楚。
散裝雞蛋幾毛錢一個,云南華曦有機蛋卻賣到幾塊錢,消費者爭相購買。公司董事長馬迅給出的答案是:安全生態增加了雞蛋的含金量。“華曦蛋”品牌代表了無公害、綠色、有機,企業也在“綠色”引領、“特色”支撐中摘取了“云南名牌”、“中國馳名商標”等桂冠。
有機造就“烏雞變鳳凰”,這樣的故事在云嶺高原俯拾皆是。
“今年歐洲有一份訂單,一公斤出價2000歐元,想訂幾噸我們的無量雪龍有機綠茶,不過這款茶產量很小,我們只答應供貨1噸。”位于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整碗村董寨小組的祖祥公司,董事長董祖祥平靜地講述著一筆似乎不可思議的買賣。
正是有機認證,在短短5年時間內,讓這家農民茶廠異軍突起,成為普洱茶企領頭陣營的一匹黑馬。
把好山、好水、好空氣升華為“高原出品”的綠色精華,與世人分享,這不僅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夢想,也是彩云南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質量效益的重頭戲。
在“十百千”工程構架下,建設基地支撐體系和食品安全可追溯支撐體系,為“生態環保、安全優質”的高原特色農產品編織了一張綠色的大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天然食品開發;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旅游、休閑、文化、醫藥、保健、養生等產業融合;聚合茶葉、花卉、高原漁牧、石斛等優勢農產品單元打造精品莊園,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增添了綠色的注解。以農產品為重點的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和產地準出管理制度,“基地在線”、“生產在線”、“監測在線”等新型監管監測方式,將實現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和可追溯,真正把云南打造成為未來全國食品安全的避風港。
遮放貢米、摩爾農莊、蒙自石榴、滇紅集團、大益普洱、帝泊洱茶珍、后谷咖啡、易門野生菌、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錦苑花卉……“云”字號高原特色農業品牌響亮崛起。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以“健康云南”的嶄新形象,為更多人所認識。
產業之變
高原農業“強”起來
記者近日到“世界茶倉”臨滄采訪,冰島茶的創富故事四處傳揚,漫山的核桃正在成為“綠色銀行”。但這些綠色財富的推動者、規劃者、引領者告訴我們,由于取消了農業稅,工業加工尚未形成氣候,這些綠色財富富民而不富財政。
“富民不富縣”的現實,充分彰顯了云南各級黨委、政府在推動高原特色農業建設中的大氣魄和堅定決心,體現了沉心靜氣打基礎、努力做強高原特色農業的執著和定力。
在建基地、打基礎、做品牌的同時,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開啟了新時代,“電商”快車拉動了一度封閉的生態高原。
省委、省政府對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進行了頂層設計,果斷實施產業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對農業轉型升級作出重大部署,建立健全農業生產標準體系,建成了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云系”、“滇系”生態產品以綠色的形象逐漸在國內外市場獲得青睞。
同時,采取高原特色農產品和生物制品市場營銷產業、企業、基地、莊園、產品聯盟,國內、國際市場連鎖,網上、網下銷售聯動的方式,讓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和生物制品以統一的形象在全國大中城市乃至國外建立銷售門店。
從去年起,由政府牽線、農業企業網絡直銷的舉措,開啟了高原特色農業走南闖北的“電商時代”。叢山松茸僅“雙十一”活動一天銷售額就超過4000萬元。
除了市場支撐,企業支撐體系也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市場營銷的另一個支點。目前,聯想集團、新希望集團、中坤投資集團、天士力集團、阿里巴巴集團、匯源果汁、康美藥業等大企業集團都已進駐云南,共同尋找綠色財富夢想。云南省還將認真篩選有發展基礎、市場前景好、競爭實力強的本土農業和生物產業龍頭企業,給予集中支持,嫁接出一批大項目和重量級企業,孵化培植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大企業。
通過不懈努力,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在農產品市場價格劇烈波動中尋找“穩定器”,戰勝連年旱災,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喜人勢頭。
打“高原牌”,走特色路,高原特色農業以嶄新的姿態閃亮登場,云南農業“變形”大戲高潮迭起。“云南農業‘變形’之路,有更深遠的意義。”云南“三農”部門的一位官員坦言,通過高原特色農業品牌的構建,可以形成全國聚焦云南、資本聚集云南的熱效應,從而促進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引導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服務人員,最終實現農民變市民的“軟著陸”。
云花為什么這樣紅?云菜為什么這樣鮮?云果為什么這樣甜?云茶為什么這樣香?因為高原特色農業深深植根于云嶺高原的藍天凈土,深深浸潤于橫斷山脈的流水清風,深深耕耘于七彩云南的多元風情。
云南農業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特色引領,更加自信;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如沐春風,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