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絕非新興產業專屬物,“+”本身就象征著無限想象和可能。如果說傳統農業、落后農村、弱勢農民在奔向現代化的征途上,能否有一個后發制勝的超車彎道,“互聯網+”必定是一次時代賦予的絕佳契機。
從寬帶進村、信息入戶到農業綜合服務、政務信息平臺的建設,再到“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我國農業農村的信息化步伐未曾停歇。然而,城鄉數字鴻溝、農村信息孤島仍普遍存在;以信息技術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能力還比較欠缺;部分地區信息服務基礎薄弱,農民信息獲取能力差,信息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三農”發展搭上“互聯網+”的信息化“高鐵列車”?
要加速“硬件”配置,實現“互聯網+農村”。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光纖進村入戶工程必須提速,鄉村信息服務站更要有屋、有人、有設備。抓緊把農村電子商務的配套設施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統籌考慮,對所需的倉儲、公共服務設施要有前瞻性的設計,同時利用電商企業等社會資本,完善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催生千萬個各具特色的“淘寶村”遍地開花。
要加快“軟件”升級,實現“互聯網+農業”。針對“智慧農業”投入高、涉農企業望而卻步導致帶動力差的情況,設立專項補貼撬動社會投資,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3S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智能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示范應用。同時,有針對性地充實和更新農業信息系統,說白了,就是要增加農民最想知道現在又缺乏的內容,比如“春天種什么對,秋天賣什么貴,買什么生產資料最實惠”。
要培育人才支撐,實現“互聯網+農民”。網絡通了還要會用,農民共享信息化紅利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最終決定于農民對技術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要鼓勵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和部分個體經營戶成為農村電商創業帶頭人,帶動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社員廣泛成為擁有互聯網思維、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市場主體,品嘗到信息化結出的碩果。
如此,“互聯網+”不僅不會成為城鄉差距的新表現,更會成為倒逼“三農”改革的新動力,讓農業、農村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插上信息化翅膀,牽引億萬農民實現在寬帶上增收、在鍵盤上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