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商進入發展期
今年,我國農產品電商將從"成長期"進入"發展期"。
電商企業積極開拓農村市場。京東開出了通往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大篷車",阿里啟動了"千縣萬村"計劃。"下鄉",成為電商們的共同目標,也成了他們新的重要的增長點,電商們的"鄉下"業務正日益繁忙起來。同時,農產品電商進入融資高峰期,據統計,本來生活、美味七七、京東、我買網、宅急送、阿里巴巴、收貨寶、青年菜君等先后獲得了大量的PE/VC融資,而且這些融資大都注入農產品電商領域。
跨境農產品電商成為一個新熱點。在進口方面,廣東省首個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試點在廣東國通物流城啟動;阿里巴巴啟動韓國農產品直批進中國活動;上海自貿區半年里先后開通兩個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淘寶、京東商城、我買網等早已開通海外農產品直采或直郵服務。在出口方面,除了提供綜合服務的eBay、亞馬遜、阿里巴巴和敦煌網外,還出現了一大批蘭亭集勢這樣的B2C跨境電商平臺。
"千網一面"制約發展
然而,繁華背后,農產品電商仍存在兩大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是"千網一面"。目前,我國有各類農產品電商企業3000多家,還在不斷增長,趨同投資、重復建設非常普遍,同質化非常嚴重,導致競爭無序,虧損經營,建站與關站并存的現象。大多數農產品商品價值較低,運輸成本較高,超過商品成本的100%甚至更多,這是導致其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參與主體素質待提高。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者大部分是單個農戶,他們之中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而應用電子商務必須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如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系統、條碼、圖像處理、智能卡等。
三是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我國農業生產仍然是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民的組織程度分散、生產加工能力低、效率不高、產業的集約化程度低,難以形成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產品之間有明顯的差異。許多農產品的安全性不高,農藥殘留、激素殘留等不安全因素還大量存在,"三品一標"產品數量及其比例較低。
四是農產品流通不暢,信息不靈通。電子商務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通過一組電子工具把客觀存在的物理實體轉化成一個電子數據,包括產品、貨幣、交易憑證、商貿洽談等,因此需要強大的信息系統的支持。但目前我國農業信息發布渠道不暢,信息接收方式落后,缺乏統一的農業信息系統。農業信息市場發育緩慢,特別是農業信息服務市場、農產品設計市場、農業資金市場、農產品加工市場、農產品存儲和運輸乃至包裝市場等尚未開發或形成,農業信息化體系尚不健全。
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第一,強化政府部門在農產品電商的參與力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及,在"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中,"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從政策、法律高度上扶持農業和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在具體操作上,政府可以運用宏觀調控、稅收等手段鼓勵企業更多地運用電子商務;通過以資金或優惠政策支持研發活動,提高電子商務技術水平;在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執行、網上交易用戶的身份認證等方面,政府也要擔當積極的角色,以保證和促進農產品電商的安全順利實施。
第二,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是應針對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信息不暢、產銷脫節這一突出問題,面向基層和農民的實際需求,提供農業信息服務;二是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基礎設施資源,節約投資,從根本上緩解農業信息化設施供給不足的矛盾;三是免費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對農業信息服務的巨大需求與實際需求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四是采取各級政府分級投資的方法,調動地方政府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五是將農業信息網絡工程與"政府上網"工程同步建設,實現"兩網合一"。
第三,實現農產品名稱的標準化和質量的等級化。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統一制定農產品的名稱標準,實現農產品質量的等級化,根據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將不同質量的農產品進行分級歸類。
第四,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建立農產品綠色通道,發展農產品電商配送是關鍵。應積極在農民中培育物流主體。這一主體的主要形態包括:供銷合作社、農業公司、農產品配送中心、農產品物流經紀人隊伍。發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在農產品電商中的作用,培養電子商務人才。
第五,促進從事傳統農產品貿易的企業向電子商務轉型。對于直接或間接從事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的傳統企業,要加強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使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企業內部網,在此基礎上,建立通向國際互聯網的外部網絡。企業可以在互聯網上先建立自己的網頁,并逐步建設成為站點,利用互聯網這一公眾媒介,在企業自身的網站上開展產品宣傳,推銷自己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