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鞭r業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領域,更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與“互聯網+”相伴而行,農業能否找到新方向、邁入新境地?易觀商業解決方案高級合伙人、西區總經理張耀文接受新華信息化專訪時,圍繞“互聯網+”在促進農業發展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現況,農業擁抱“互聯網+”所面臨的難題,“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先期突破口等話題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和梳理。他建議,政府、社會、企業應多方協力,助推“互聯網+”農業切實落地。
“互聯網+”對農業的積極影響
張耀文表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對農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具體表現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創新商業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智能化程度等方面。
在信息傳遞方面,“互聯網+”通過IT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實現隨時隨地互聯互通,從而大大促進了農業技術知識、農業資源、農業政策、農業科技、農業生產、農業教育、農產品市場、農業經濟、農業人才、農業推廣管理等各方面信息的有效傳遞,解決了各種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促進農業生產生活的同時,也能有效對接農產品供求市場,解決傳統農業中因信息不暢而導致滯銷等問題。在信息使用方面,“互聯網+”行動計劃能有效打通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種農業信息全方位地滲透到農村一線,切實指導生產生活,并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提高農業科學化、現代化的程度。
在創新農業商業模式方面,互聯網從土地流轉、農資銷售、農業信息服務,到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休閑農業等,在農業產業鏈每個環節上,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和改變農業,同時創新各類企業的商業模式。傳統農業的一大特點就是“靠天吃飯”,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當互聯網和農業深度融合后,互聯網帶來了新的數據、信息以及新的技術手段,使得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農業領域的各個細分市場,有了更多的工具、條件和可能性來進行創新。目前已經涌現出了幾種明顯的商業模式創新,如:農資電商、土地流轉電商化、城鄉流通渠道變革、農產品電商(生鮮電商)、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休閑農業互聯網平臺等。
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互聯網對農業生產中所需資源,都具有相當程度的重新組織和配置作用,提高了土地、勞動、資本等各項生產要素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比如對于“勞動”資源,各大招聘網站會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配置;近年出現的淘寶村、淘寶縣,在為農村創造就業的同時,甚至能促進城市勞動力向農村轉移。
在提高農業智能化程度與生產效率方面,互聯網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以提升農業各環節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以計算機為中心,集成信息技術,將感知、傳輸、處理、控制融為一體,推進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智能化、自動化,在節省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了農產品產量質量,增強了作物抗擊自然風險能力。
農業信息應用還需要加強
談到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整體狀況時,張耀文客觀分析后認為,我國農業信息化基礎雖有明顯改善,但打通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還需要加大努力;農業信息應用總體水平仍然偏低,需要加強。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農業信息化基礎明顯改善。截至2014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占比27.5%,規模達1.78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28.8%。2015年開通互聯網業務的行政村比例將達到95%,2020年將達到98%,“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廣播電視“村村通”的目標將基本實現。覆蓋部、省、地市、縣的農業網站群基本建成,各級農業部門初步搭建了面向農民需求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農村信息服務站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縣有信息服務機構、鄉有信息站、村有信息點”的格局基本形成。但要充分利用這些平臺,切實對農業形成有效的服務,打通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還需要加大努力。
他表示,農業生物環境信息獲取與解析、農業無線傳感網絡、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已經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流通、農業電子商務、批發市場信息化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信息化等領域開展了相關應用推廣工作,發展迅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物聯網在種植業、畜牧業領域的應用,遙感監測技術在草原、漁業領域的應用,RFID技術在養殖業中的應用,GPS技術在農機領域的應用。互聯網推動農資電商、生鮮電商的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但總體來看,農業信息應用總體水平仍然偏低,需要加強。
擁抱“互聯網+”面臨四大難題
“互聯網+”農業不是想加就能加的,張耀文認為,“觀念轉變、商業模式的構建、物流配送、人才與資金短缺是擺在‘互聯網+’農業面前的四只‘攔路虎’。”
難題一:觀念和意識的轉變。農業擁抱“互聯網+”,首先需要各個參與主體意識和觀念的逐步轉變。包括企業擁抱互聯網的意識、以及市場環境中農民對于互聯網的整體接受和適應的意識等,都需要轉變。
難題二:商業模式的構建。農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具有地域性強、季節性強、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生產者分散等特點。農業擁抱“互聯網+”,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改造農業,同時也要符合農業行業本身發展的特征,在農業與互聯網的碰撞與融合中找到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
難題三:物流配送問題。盡管我國正在推進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農村物流體系也在逐步完善,并初具規模,物流主體向著多元化發展,開展了“萬村千鄉”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但是我國農村流通產業發展仍然滯后,主要表現是:首先,缺乏統一規劃,各地區物流基礎建設發展不平衡,有保障的農村物流覆蓋范圍有限,農村需求分散的特點導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尤其突出,社會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務村鎮。其次,基礎設施落后,設施裝備科技含量低。另外,在企業層面,農村物流市場準入門檻低,多數企業經營粗放。最后,除農業生產生活資料流通外,農產品的流通難題更加凸顯,因為農產品通常具有生鮮特性,易損、易腐,對時效和運輸過程的控制要求更高。
難題四:人才與資金短缺。既懂傳統農業,又懂互聯網的人才缺乏,愿意到農村服務的人更加少。同時,農業電商平臺建設,農業物聯網的技術研發、設備購置,都需要較高投入。
“互聯網+”農業先期兩大突破點
張耀文認為,“互聯網+農業”先期突破口可在兩個方向上發力:龍頭企業、明星企業帶動區域乃至行業發展;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向農村居民加強互聯網的普及。
——龍頭企業、明星企業帶動區域乃至行業發展。這些企業較早完成了信息化建設,有資源、有用戶、理解農業行業本身,理解互聯網。比如司爾特、金正大、輝豐股份等農資巨頭,大北農、新希望、隆平高科等農業明星企業,阿里、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乃至順豐等物流巨頭,都可依托自有資源優勢,通過互聯網工具滲透農村和農業市場。這些龍頭型企業進入農村市場,能起到排頭兵的作用,利用資源和實力,完善整體網絡環境、物流環境等基礎設施,先行培育農村市場的互聯網觀念,提高農村對于互聯網的接受程度,同時帶動相關產業升級,促進并帶動區域和行業發展。
——加強互聯網的普及。政府公共服務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向農村居民普及互聯網,讓農村居民了解互聯網。既要讓他們了解互聯網是什么,還要教會他們如何使用。在基礎設施方面,進一步推進移動通信、寬帶、電腦、智能手機等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普及,同時加大對于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改造,對于促進農業擁抱“互聯網+”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事實上,在一些經濟比較發展的農村,已經有了這樣的嘗試。比如廣東省揭陽市錫場鎮軍埔村在政策扶持和平臺搭建方面大力推進互聯網進村,完善基礎建設,打造硬環境。軍埔村被列為揭陽市重點建設的4個生態示范區之一,實現了光纖到戶全覆蓋,網速揭陽最快、價格卻最便宜。為了解決電商人才之困,揭陽市有關部門聯合主辦了“軍埔電商人才精英培訓班”,成立錫場鎮電子商務協會、電商服務中心、培訓金融站一條街、主題公園等。這些都為互聯網的普及創造了良好條件。
多方協力助推“互聯網+”落地
為了促進“互聯網+農業”切實落地,張耀文建議,政府層面要多搭臺、企業層面要多參與、社會層面要多培育,只有多方協力,才能把事辦好。
政府層面,多搭臺。完善互聯網基礎網絡環境、物流基礎環境等各類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互聯網+農業”創新的政策扶植力度,加大資源傾斜力度,促進互聯網進村入戶,切實利用好各類農業服務平臺,營造“互聯網+農業”的大氛圍和大環境。
企業層面,多參與。在互聯網滲透農業全產業鏈的過程中,會涌現出各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機會,傳統農業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互聯網+”,結合自身優勢打贏“賣貨”、“聚粉”、“建平臺”的互聯網化三大戰役。
社會層面,多培育。進一步向養殖大戶、農資二代、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主體普及互聯網和電商知識,創造條件讓他們獲得實惠和好處,起到示范效應,通過新型農村主體帶動農村居民整體的互聯網意識和觀念的轉變。現在已經出現的淘寶村、乃至淘寶縣,就是一個好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