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田農批市場的中藥材批發商行內,安徽的批發商陳姐在此經營中藥材批發生意已有六七年,談到今年上半年的藥材生意,陳姐回應“一般般,總銷售額沒有大起色”。她告訴記者,雖然沒有進行過細致的統計,但是她仍能感覺到中藥材價格上的頹勢,“胖大海一公斤降了40元,蟬衣、三七、黨參都降了,三七降價幅度很大……”陳姐說。
隨后,記者在走訪批發市場時了解到,以三七為例,2013年6月,曾創下900元/公斤的歷史最高價,自去年4月下旬開始價格一路下滑,降至現在的270元/公斤左右,下跌約七成。
據上個月中藥材天地網統計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價格相比,本月監測價格下跌的共18個,其中跌幅在20%至0%之間共10種,占比達56%;跌幅在50%至20%之間共1種,占比達6%;跌幅在50%以上共7種,占比約38%。
來自普寧的批發商郭老板透露,黨參、當歸等常用的大宗中藥材價格在今年年初有了小幅的抬頭,但2013年售價在90元/公斤左右高價位市場已經一去不返,如今只能賣到20多元一公斤,價格更是下跌近八成。“這種價格下跌趨勢仍將持續,我并不看好下半年的價格走勢。”郭老板說。
產能過剩和囤積貨品或為主因
2010年,一場以中藥材為主角的漲價風波讓中國陷入“藥你命”的風波中,其中北京、廣東、河北等地影響尤甚。統計顯示,從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我國中藥材約八成品種價格上漲,其中太子參、三七、金銀花、川貝等漲幅大。太子參漲價10倍,五加皮漲價5倍,桔梗漲價4倍。
“因為當年價格一直上漲,很多農戶在這種高收益的刺激下都盲目擴大種植,如太子參,有的農戶甚至成為上百畝、上千畝種植大戶。這肯定會導致生產過剩,沖擊到價格。”郭老板的觀點也獲得其他批發商的認同,記者走訪時,很多批發商都不約而同地談到“產能過剩”。據醫藥網站統計,今年有44種中藥材出現產能過剩。
而中藥材市場上向來不乏囤貨炒作者。過去幾年藥市行情火爆時,買貨囤積是推動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在高利潤的誘惑下,很多藥商一哄而上買貨囤積,成為了壓貨大軍。在一些藥材網站論壇上,有的藥材加工商談到自己的壓貨。一位囤積“玉竹”的藥商說:“藥市進入了下滑通道,多數藥材從高價紛紛跌落,壓貨囤積已無賺錢空間,手上的壓貨將清倉賣出,之后將觀望市場。由于市場少了買貨囤積者,也就少了幾分熱鬧,使得平靜的藥市行情顯得冷清、蕭條,這是當前藥市行情低迷的因素之一。”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去年國家對藥品加大打擊力度,到目前已有50余家藥企被收回了GMP證書,涉及中藥生產的有40家,其中有20家為中藥飲片企業,另外20家涉及中成藥、中藥前處理和提取生產。今年前5個月又有44家藥企被收回GMP,其中中藥飲片生產企業仍占了大頭。這些藥企減少藥材用量,同時,未發現問題的生產單位,為避免因質量問題被查處,多不愿大量備貨儲藏原料藥材,如此又減少藥材用量,這也是當前藥市行情低迷的原因所在。
零售市場變化不大
25日,剛從藥店購買了金銀花的李小姐告訴記者,她并未發現藥店的金銀花價格有所下降,“可能價格變動太小,所以我沒有察覺到。”
以金銀花為例,記者了解到,2013年,金銀花的收購價格是一斤五六十塊錢,2014年,其收購價格在四十五到五十元之間,今年五月底,有金銀花農剛采完金銀花,收購價格竟然降到了三十塊錢一斤。以收購價格為標準,金銀花的行情一年不如一年,但記者走訪市場發現,超市藥店所售金銀花的價格基本上變化不大,并未和收購行情掛鉤。有的藥店的金銀花價格竟達150元。
與此同時,其他中藥材的收購、批發價格雖然走低,但零售市場并未受到多大影響。當記者和藥店店員談起中藥材價格下跌情況時,店員面面相覷,大多反映,并未收到降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