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變成搖錢樹,大齊村念起“早”字經。當被問起今年種什么的時候,大齊村的村支書齊玉國略帶自豪地說:“當然還是種植果樹為主,主要是杏樹,咱現在成立了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種植。”大齊村早就有種植杏樹的基礎,可是以前的收益并不好。通過跑市場,積極向其他縣市取經,齊玉國發現,每年的四五月份,無棣縣還是一個水果的稀少期,而此時,正是鄒平杏的成熟期。齊玉國連忙向鄒平學習,引進他們的新品種,搞起了合作社,打起了時間差,蓋起了大棚,抓住了四五月份的果蔬稀少期,讓大棚杏能夠在4月20日之前出棚,整整比普通的露天杏早上市二十天,就是這二十天的時間差,為大齊村爭取來足足十倍的價格差。大齊村露天種植的杏也將在6月10日前全部成熟。齊玉國說,按照今年的市場來看,大棚杏每斤能賣到18到20元。這樣一來,大棚杏每畝能收入三萬多元,露天杏每畝也能收入三四千元。
打造高產示范田,徐廟村念起“高產”經。徐廟村的村支書徐德俊堅信“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老話,始終把糧食作為村里的主要作物,“種可不能傻種,從種子就得把好關,這不我們跟著省農科院搞起了良種繁育,種起了高產示范田!”徐廟村利用與省農科院合作的契機,借助政府提供肥料補貼的政策,在全村范圍內進行良種繁育,結合本村的種植條件和種植戶的經驗,選擇玉米和小麥作為良種繁育作物,“今年我們選了糯玉米和林麥2號作為種植作物,因為產量高了,種子公司的收購價每斤也比市場價高出一毛五六分錢,老百姓就愿意種。”徐德俊向我們介紹說。據統計,高產示范田比普通種植田畝產高出200多斤。
韭菜種植鑄特色,吳家村念起了“熟”字經。當筆者問起為什么單單選擇韭菜作為特色品種的時候,吳家村的農戶說:“咱種韭菜都種了二十多年了,也種慣了,啥都摸得熟了!”村支書向我們介紹說,吳家村以前也想過搞別的作物,辣椒茄子也種過,可是一上不來手,沒啥產量就沒有收益,老百姓也就不愿意種了。現在吳家村主打韭菜特色,老百姓一心一意種韭菜,一畝地也有一萬多元的收入。
除了鼓勵各村發展特色,海豐街道還積極為他們的農產品“找婆家”,讓部分農民實現了更為穩妥的訂單式種植,為特定的商場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種植原材料。
海豐街道“一村一品”的區域錯位發展打造特色農業政策,讓老百姓不再為種什么發愁;設施化、標準化、規模化的農業產業鏈條,一定程度上解決農產品集中上市賣不出價的問題;新型農民啃政策、抓市場的態度更是從根本上抓住了市場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