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規模經營,提高了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推動了科技應用,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截至2015年12月底,我省流轉耕地面積2921.85萬畝,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6.8%。土地流轉,大勢所趨。
勞動力之外,最主要的成本是土地流轉費,每畝地每年600元,這幾乎壓得他喘不過氣,如果地租能降到每畝300元,不說賺錢,起碼能保本,但農民不會同意。或者,政府將現在發給農民的各種補貼,直接補給種糧大戶。但如此一來,流轉費恐怕也要跟著上漲。
嘉兵也曾動過栽樹的念頭,但一打聽,栽樹的前景也不被看好,當地有個大戶,流轉了近200畝地栽樹,至今一棵也沒賣出去,也是焦頭爛額。“政府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扶持種糧大戶,5年后,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退地潮。 ”
種經濟作物又怎么樣呢?嘉兵說,投資經濟作物,風險很大,一是勞動力成本更高,二是需要巨額投資,這是他們無法承擔的。他們曾經找過一家大公司,想搞合作,但人家要求他們自己先干起來,然后再合作。但干起來又談何容易,首先缺少的就是資金。所以,怎么辦都不好搞。下一步到底該怎么干,他心里也沒底,先撐著,走一步算一步,看國家政策。
“老農人”管理到位僅微利
阜南縣的王盈(化名)算是個“老農人”了,多年來,他陸陸續續流轉了600多畝地,其中200多畝果樹,300畝育種,還有50畝在和豐樂種業、安徽省農科院合作搞試驗田,另有30多畝溫室大棚,還套種了200多畝中藥材。傳統的水稻、玉米、小麥,他都沒有種植。問其原因,他告訴記者,如果每畝地租超過500元,還一味地去搞傳統糧油作物,基本無利可得。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每年每畝地租500元為例,一季租金250元,化肥150元,人工費、機械費、種子費300元,一季的成本達700元,一畝地可收700斤小麥,也就700多元,扣除成本所剩無幾。 “所以,別無選擇,必須不走尋常路,種別人沒有的,種好賣的,瞄準市場搞多種經營。 ”他坦言,這么多年,他干得很辛苦。他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來形容他這么多年的流轉土地之路。
“農業風險太大,就算糧食收到家,還有倉儲問題、銷售問題,真的很難。像我這么用心去經營的,這幾年都只是微利,更不用說那些沒經驗,管理不到位的所謂流轉大戶,他們不可能賺到錢,這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警惕,提前采取措施預防。 ”
了解到,有些人流轉土地,并不是真的對農業有感情、感興趣,并不是真的想種地,只是看別人在流轉,認為國家會有很多扶持政策、補助。這些人進來之后,發現事情不是想象的那樣,錢不好賺,這樣的人很快就會退出,甚至跑路,留下一堆“爛攤子”。對此,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 《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今后,對于農民的要求,可能會越來越高,不是什么人都能流轉土地,都能當職業農民。
王盈認為,如果政府希望土地流轉能持續、健康發展,那一定要加大扶持力度,相關政策要跟上,配套設施要跟上。另外,農民流轉土地要慎重,要理性。流轉之前先想好要種什么,要控制好規模,不能太大,同時要有配套的機械、倉儲、烘干等設施設備,這樣才可以降低成本。
當然,也有種糧掙了一點錢的,潁上縣王崗鎮一種糧大戶羅地(化名)說,他流轉了1500畝土地,就種傳統的小麥、大豆,玉米,往年一畝地能掙三四百元。2015年,小麥收割時趕上下雨,質量下降,每畝只能掙300元。他總結掙錢的原因是:首先,潁上縣是平原地區,可大規模機械化作業,這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我1500畝地,只需要3個人耕種,全部機械化。 ”噴藥、插秧、收割,全部機器干,一臺插秧機一天可以插50畝,噴藥一天能噴1000畝。另外,管理到位不靠別人。種地的如果什么都不管不問,靠雇人管理肯定掙不到錢。所以,流轉土地還是要謹慎一點,經過深思熟慮,不能頭腦發熱盲目去搞。
羅地的觀點也被定遠縣桑澗鎮大李村的趙保認可,他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前年掙了四五萬元錢,去年不掙錢。他認為自己掙的就是個辛苦錢,“什么都得自己干,才能掙點錢,但凡雇個人,根本不掙錢。 ”
曾經調查,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正常年景每畝純利潤在200—400元,如遇災年和其他不可預測情況,就很難贏利。規模越大經營風險越大,即使是參加了農業保險,在糧食絕收的情況下,每畝只能賠付270元。
而當下,種糧不掙錢的惡果之一就是流轉土地之后的非糧化。肥東縣長臨河鎮一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該村共有3500畝耕地,現在已流轉出去1000多畝,占總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來該村流轉土地的都是企業、公司。這些公司流轉后,沒有一家種植糧油作物,都是栽樹。一方面由于當地是崗地,不適合種糧,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種糧不掙錢沒有補貼,栽樹國家每年每畝補貼600元,連續補貼5年。
專家:流轉速度放緩是趨勢
雇人干不掙錢,天災人禍不掙錢,傳統種植不掙錢,管理不到位不掙錢。怎么干才能掙錢?種田老把式王盈認為,土地流轉,無非就是兩條路:增加盈利,降低成本。而增加盈利靠的是多種經營,種好賣的,種價格高的,不能再低水平重復種植低端品種。農業補貼方面,政府應傾向于種糧大戶,不能讓流轉大戶承擔全部的土地流轉費用,應該有所補貼以降低成本。而羅地則認為,種植全程機械化、親自管理是降低成本的一個有效途徑。而這些條件,并不是每個地方、每個人都具備的,所以,他們都認為,今后土地流轉將向著更規范、更理性的方向去發展,不會再像之前那樣迅猛發展,形成一股熱潮。
一組數據也從側面驗證了這些土地流轉“弄潮兒”的說法,記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年底,安徽省耕地流轉面積達2012.4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32.2%;截至2014年年底,我省耕地流轉面積 2541.7萬畝,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1.09%;截止2015年12月底,我省耕地流轉面積2921.85萬畝,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6.8%。從數據可以看出,2015年的增速明顯低于2014年。
采訪中,嘉兵這樣告訴記者,“如果政府再不聞不問,種糧人會越來越少,因為種的規模越大,虧的越多,誰能受得了?今年鄰村一個種糧大戶因無法承受虧損而跑路了。 ”
2014年,中央“兩辦”下發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指出,扶持糧食規模化生產。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原有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歸屬由承包農戶與流入方協商確定,新增部分應向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嘉兵對中央這一政策何時能真正落實,表示出極大的關注,他知道光靠和農民協商是靠不住的,只能國家另外出臺政策進行補貼。
對于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知名“三農”專家、省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進認為,解決這些問題,農業需要變革,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到,農業領域面臨“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任務,增加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降成本需要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實行機械化作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管理。
當談到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時,陳進說,現在出現的水稻難賣、小麥難賣、大白菜難賣,說白了,就是因為重復低水平的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不是有效的供給,不符合市場的需求。這就要求土地流轉大戶,在生產中要瞄準市場需求,市場需要什么就種什么,不能盲目跟風生產,不能盲目流轉土地,不然肯定沒有出路。陳進認為,接下來,土地流轉一定會沿著規范、理性、追求效率的方向前進,速度放緩,效益上升,這才是可持續和健康的發展之路,前幾年那樣的粗放式地增長,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