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大量農村青壯年向城鎮轉移,新生代農民工普遍不愿再回鄉務農,農村“老人種地”現象日趨突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能否實現就近創業就業?農民一家一戶想辦又辦不了的事該誰來辦?農產品賣價大起大落傷農該如何應對?
面對這一道道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難繞過的坎,永平這個山區農業縣如何破題?中秋節前,記者深入該縣鄉鎮,入戶走訪20多個村莊,一探究竟。
緣何“抱團”
面對新期待
就要啃這塊“硬骨頭”
永平縣情和云南很多山區縣差別不大:
人口,18萬,居住分散;區位,不沾邊靠海;森林覆蓋率,70.6%;主產,核桃、烤煙產業趨于飽和;工業,近乎為零。
隨著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新生代農民工普遍不愿再回鄉務農,農村空心化“鄉村病”、“老人種地”現象日趨突出。
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生態該怎樣保護?
縣長周曙光調研證明:從永平實際岀發,簡單的家庭分散經營早已不適應商品農業開發的需要。
他認為,要啃這塊“硬骨頭”,最根本的是要從改變農業生產經營關系上入手,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尊重農民意愿,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以辦工業的理念,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讓農民自主“抱團”闖市場,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當“生產車間”來組織生產,解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關鍵問題,才能有效構建農民通往市場的橋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新跨越。
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組織農民。
為此,2011年4月以來,永平縣委、縣政府先后岀臺《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一系列措施,計劃在“十二五”末,讓全縣90%以上的農民都進入各具產業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結合山區群眾居住分散的特點,嚴格按照30戶一個社、多個合作社組成聯社或產業協會的標準,引導農戶建立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涉農服務部門建立服務目標責任制,每個社明確1至2名縣、鄉科技人員為專職科技輔導員,實行工效掛鉤,定點定社,釋疑解難,并由縣委督查,跟蹤監督問責。
怎樣“抱團”
尊重農民意愿
政府多設“路標”少設“路障”
怎樣才能建立辦好合作社,把政府要我辦變成農民“我要辦”?
做法上,縣委、縣政府注重“頂層初始設計”,一開始就確立多設“路標”少設“路障”的指導思想,以“紅頭文件”明確,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為“紅線”。
以生豬、香菇、果蔬等新興特色產業為“路標”,與傳統優勢烤煙、核桃產業協同發展;以農戶、農村能人、基層干部、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外地老板等為主體;以境內外民間資金、土地、林權、技術為產業資本,縣里整合多項獎金,由縣財政設立專項扶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以獎代補”。
同時,在興辦合作社及合作社生產經營管理上,縣鄉(鎮)政府盡量少設“路障”。
深化林木權改革,全縣將山林、果木確權授信,用林權、果木權證辦抵押信貸,以此為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撐。目前已向2.9萬戶林農核發經濟林木權證29997本,確權經濟林木40.7萬畝,截至今年8月底,共發放林木權證扺押貸款1613.8萬元。
對新成立的從事農、林、牧、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社)實行免征或減稅;對從事花卉苗木、煙草、畜牧業的生產用地,均視作農業生產用地,可不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針對市場波動農產品跌價、單戶賣難等困難,縣財政在興辦農民專業合作起步資金、合作機制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據了解,多數新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入社社員基本上實現“農資采購配送、生產技術、疾病防控、質量標準、品牌包裝、收儲銷售”統一服務。
在合作社的內部管理上,縣政府明確要求,新建經濟組織必須民主選舉理事長、會長,制定合作社章程,保障會員知情權、決策權和參與權,不斷增強合作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
水泄鄉文庫果蔬專業合作社社員楊月玲介紹,社里30戶農戶以土地入股方式,按銷售總額的10%分利。入社剛兩年,按規劃、建設、技術、產品標準、銷售、品牌統一標準化經營,現建成柿地280畝,溫棚葡萄15畝,菜地300畝,一畝甜柿年產值1.2萬元,農民分得1200元,是農戶租地收入的3倍。鄉黨委羅書記說,“沒有合作社,這些荒山地可能還閑著”。
據了解,兩年多來,永平全縣自愿加入社農戶占全縣農戶的比例達37.53%,目前入社農戶在香菇、生豬、果蔬、金銀花、云南白鵝、生態茶等高原特色農業生產上呈現岀快速發展勢頭。
現場故事
“紅利”究竟有多少
9月5日,在杉陽鎮抱龍村綠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辦公室,記者目睹了一場關于合作社“紅利”大小的РК。
綠谷社由兩個合作社組成,其中食用菌社由村黨總支書董發強領辦,30戶農民出資合作,去年5月建棚60個,入棚上架菌棒15萬棒,到去年底,收入86萬元,僅半年時間,扣除建棚、人工等支岀,純收入24萬多元。
身兼合作社理事長的董支書介紹,今年上架菌棒15.6萬棒,不用建棚,只有人工等雜項支出,到春節預計純收入至少可達50.5萬元。
記者問,菇棚占地多少?董支書答:10.3畝。記者請隨行的范副縣長算,在每畝占地面積上扣除成本,平均每畝純收入為49029元。一旁抽煙筒的莽鎮長慌忙說,這個只是理論上的算法。為什么只是理論上呢?這一問如炸開了鍋,在場8人,立馬分成兩方,各持觀點:
一方認為用占地面積來考量這個產業不科學,怕別人說成是吹牛;贊成此算法的一方則認為,只要數字不錯,有這樣高的純收入,恰恰證明這是高效農業。
記者再請董支書核實成本,經扣除租地及雜費等成本,所產香菇按保守賣價,結論是:因屬架子菇種植方式,立體產出,產岀周期短,每占用一畝地,純收入超過4萬元(不再計入建棚成本)。董支書再次重申:這個是絕對準確的。
剛要告辭,鄰近上一村的村民小組長騎摩托帶村民董光輝進來說,“看到綠谷合作社的社員種香菇,我們也很想干,但還不知道合作社的手續怎樣辦,特意來請教支書。”據了解,他倆已約了30多戶農戶,大家都想盡快加入合作社“抱團”闖市場,董支書說,他們這個社計劃到11月就可辦起來。據了解,全縣已興辦香菇生產合作社22個,畜禽專業合作社242個。
一對夫妻兩個合作社
在興隆村大樹村莊金黃的稻田間,我們來到掛著兩塊牌子的一個新型合作社。經了解,一塊牌叫正林果蔬合作社,由村民小組長劉正林領辦,43戶農民將田地103畝入社入股,專業種番茄等大棚蔬菜;另一塊牌叫學玉植保專業合作社,由劉正林的妻子何學玉領著6戶農民創辦,專業從事本村防蟲治病等植保。
讓妻子佩服的是:丈夫劉正林領辦的合作,去年收入140萬元。
趙文軍是加入正林合作社的農戶之一,他家用8畝多田入社參股,去年分紅有6萬多元。他說,未入社時種稻谷,每年最多有純收入3000元,像他這樣入社的有8戶,如今大伙入社“抱團”,改種特色蔬菜闖市場,由合作統一對外,辦成了過去單家獨戶想辦又辦不了的事。
另一戶社員叫朱本興,將自家夫妻倆常年種的2.5畝水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來種,妻子變成了給合作社打工的工人,一年打工7個月,得工資8400元。朱本興說,自己不再拴在地上了,去年外岀打工收入2萬多元,加之合作社年終分紅500元,去年有收入2.92萬元,像他這樣入社的農戶村里有20戶。
案例點擊
民間資本如何支持合作社
縣長周曙光告訴記者,從支柱產業建設以及提升專業合作社水平的角度講,除了抓好以香菇為主的人工食用菌開發外,永平縣把生豬產業化經營作為又一主導產業來抓。
為規避市場波動的影響,縣政府制定了以把握豬肉產品定價權、打造中高端生態豬肉品牌為核心的生豬產業化發展規劃,從優良仔豬供給、配合安全飼料生產、生豬標準化小區養殖、集中屠宰加工以及上市豬肉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等系列環節入手,高標準實現新型生豬產業化經營,以中高端豬肉品牌創建穩定和保護農民養豬價格和利益。
在龍門鄉的山坡上,縣畜牧局李峰局長帶領記者參觀正要引進千頭種母豬進場的大型現代化生豬養殖場。
據介紹,該場是永平縣引進川嬌集團公司巨額投資、由縣里提供場地等條件組建,設計年產優質仔豬20萬頭,全縣3年內配合組建300個養豬專業合作社,并在每一個合作社補助20萬元配建一個年產育肥豬不低于600頭的養殖小區。現在永平全縣已建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143個,其中有68個達到標準化,每個合作社所在的村莊形成規模養殖小區,由合作社提供服務。
目前,由合作社小區試養的存欄豬2萬多頭。自今年7月以來,豬價走岀低谷,由合作社統一岀售,比農戶零賣多增收入,現每頭最高可盈利400多元。
此外,由民間資本介入合作社,一大批種植加工金銀花、辣椒、生態茶、高品質核桃及白鵝、黑山羊、黃牛、土雞的專業合作社正在興起。
數讀
在兩年多時間里,永平縣自愿加入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由135戶增加到16447戶,興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由54個發展到508個,入社農戶占全縣農戶的比例高達37.53%,今年1至8月收入5.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