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腰割稻幾十年,如今農機開進田,輕松割稻不用鐮,農民雙搶笑開顏。”這是今年秋收時節文山市農民編的一段順口溜。隨著一臺臺聯合收割機在田間奔忙穿梭,昔日豐收時“開鐮”的景象正逐步被“開機”所取代。聯合收割機儼然成了農民秋收的得力助手。
近日,記者在馬塘鎮下卡莫村村民王文忠家的一片稻田里看到,農機手駕著一臺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在作業,金黃的水稻一扎一扎地卷進流水線,瞬間完成了脫粒、裝包等工序,剩下的禾稈碼放在田里。在轟鳴的機器聲中,機器旁連續甩出一排排整齊的稻草,尾部則連續吐出黃燦燦的谷粒,割稻、脫粒、揚場、稻谷入袋一氣呵成,一畝水稻只需20-30分鐘就迅速收割完成。高效率的收割機深受當地村民的歡迎,王文忠高興地表示,農業機械化改變了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象,現在種田輕松多了。今年,他家種了10畝稻田,在收割機的輔助下,不到一天時間就能全部收割完,實現顆粒歸倉。
卡莫村的一位村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是人工收割,一畝水稻需要兩三個強勞力工作一天時間,費用高達400-500元,費時又費勁。而雇請一臺收割機一天能割20畝水稻畝農機作業費僅為150元,收割效率和質量“雙優”,非常劃算。
據了解,為了解決好“雙搶”季節勞動力緊缺的矛盾,文山市農機部門對水稻收割機購機補貼戶實行一站式服務,實行定人、定點全程跟蹤提供機具維修、技術指導服務,確保全市水稻收割機有序、高效地開展收割作業。目前,該市共有80多臺(套)水稻收割機活躍在田間地頭。文山市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尚國進告訴記者,現階段農村主要勞動力都在外打工,勞力嚴重不足,農業機械收割方便快捷,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收割效率,為農民群眾節約了種植成本。此外,水稻機收實現了二次脫粒和二次清選,谷物損失小于2%-2.5%,平均每畝可增收谷物30-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