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上,多位專家認為,當前一些地方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還存在較大誤區。一是片面理解城鎮化,盲目撤并村莊、建集中居住區,忽視農業生產特性、庭院經濟和特色景觀旅游資源保護,大拆大建;二是村莊整治項目時序安排不當,建了農民不需要的,缺了農民急需的,大包大攬;三是照搬城市方法編規劃和搞整治,脫離農村實際,貪大求洋;四是運動式推進,忽視傳統文化和當地特色,急功近利。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村莊要突出獨特的村居風貌、傳統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助推綠色的農村現代化。要堅持就地開展村莊整治,不提倡村莊合并、撤村并鎮等方式折騰農民,利用市場機制引導貧困人口有序自然轉移。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認為,應探索農村經濟發展與鄉村環境改善相結合的道路,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強田園生態型村落建設,形成現代農村風格;以休閑農業為重點加強觀光體驗型村落建設,培育農村新型業態;以社區管理為重點加強村鎮型村落建設,率先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各方面,任務繁重而艱巨。通過不懈努力,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相應成效。據悉,截至2012年底,全國累計有21.4萬個村莊實施了整治。目前,全國已有近3000個鄉鎮達到國家級生態鄉鎮建設標準。
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是減少農村生產污染的有效途徑。韓長賦說,農業部門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截至2012年底,通過免費向1.9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共減少不合理施肥850多萬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730萬噸。2012年,通過實行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藥使用量降低了15%至25%。
“生態改善方面,從2010年開始,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先后組織3批共23個省(區、市)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環境保護部生態保護司司長莊國泰介紹說,截至2012年底,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35億元,帶動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投入180多億元,6000多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錢從哪兒來”是個不能回避的問題。“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一事一議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有效途徑。”財政部部長助理胡靜林介紹說,2008年至2013年,全國各級財政累計投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239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732億元。據統計,這些財政獎補資金帶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總投入5000多億元。積極運用市場機制破解資金瓶頸,成為不少地方的實踐經驗。湖南很多鄉鎮成立了環保合作社,探索出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在浙江,今年以來,村集體和農民投入已占全省村莊整治資金投入量的57%。
“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認為,要建立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整合機制,鼓勵各地整合各項惠農資金,集中投向連片整治區域,發揮資金綜合效益,形成“農民籌資籌勞、政府財政獎補、部門投入整合、集體經濟補充、社會捐贈贊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