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范縣探索沼稻鰍共作模式,推廣利用沼渣、沼液種植技術和稻鰍共作種植模式,通過發展生態循環產業鏈,不施農藥化肥,既能生產出更加健康營養的稻米,又能有效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帶動了農(漁)民增收致富。“利用沼稻鰍共作模式,不用農藥化肥,種植的稻米晶瑩剔透、軟筋香甜、營養豐富,養殖的泥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還都是純天然有機食品啊!”10月11日,河南省濮陽市范縣楊集鄉鄉長吳曉東指著一片稻田對筆者說。這片稻田共1068畝,是范縣楊集鄉的劉會卷等人在李橋村、靈奶奶廟村、曹莊村等流轉土地合作種植的。
稻田不遠處建了一個5萬只種雞規模的養雞場,雞糞被自動收集到雞舍后的一個大水池,帶水的雞糞流經分離機被過濾掉糞渣,糞水進入5個封閉的厭氧池生成沼氣。“沼氣低于市場價賣給周邊農戶,沼液、沼渣就順著地埋管進入稻田,它們不但是上等的有機肥,還能殺蟲殺菌替代農藥,也是泥鰍的營養飼料呢。”劉會卷的合伙人、八里莊村的羅瑞軒介紹:“稻田里還安裝了35臺頻振式殺蟲燈,會飛的害蟲一個也跑不了。”
告別農藥和化肥,長出的有機大米售價遠高于普通大米,20元一斤;再加上每畝養殖產出的七八十斤泥鰍苗,僅此兩項每年戶均就能增收6000多元。如今,劉會卷已是范縣德信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帶動周邊2000多農戶發展沼稻鰍共作。
河南省一些沿黃地區,水源豐富,但土地鹽堿問題相對突出,專家建議如果可以在適宜地區推廣這種模式,既能靠種植水稻以水洗去鹽堿,實現治理土地,又能開拓市場實現農業增收增效。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