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本事
逼得村干部開動腦筋發展集體經濟
家窮難當,無錢心慌。這是景洪市一些集體經濟“空殼村”村“兩委”干部常掛在嘴邊的苦衷。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群眾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擔了24年勐罕鎮曼累訥村委會主任和黨總支書記兼村主任的巖罕秀深有感觸地說,傣族群眾很好面子,“攀比心”比較強,別的寨修了水泥路、文化活動場所,你這個寨也得跟著搞,不然就覺得沒有臉面,群眾就會埋怨“村干部沒有本事”,你的腰桿就挺不直,威信就樹不起來,還會影響干群關系。
這種“攀比”其實也是一種激勵,逼著村干部們開動腦筋想辦法。搞建設辦實事不能老是向上級政府和部門去討,討多了別人怕你,自己也覺得沒臉面。而向村民集資搞建設的事多了,群眾也會反感。最好的辦法是下功夫發展集體經濟。
村集體經濟是農村黨組織增強吸引力、凝聚力,提高戰斗力的物質基礎。集體經濟薄弱或缺乏,村“兩委”的服務功能發揮有限,群眾所想所盼所急的事辦不了,人心難聚,制約著農村經濟、公益建設等工作的有效開展,村干部難當,干著自己也沒有底氣。這是景洪市農村基層干部的共識。
勐罕鎮曼搭村原來的集體經濟捉襟見肘,寨子搞公益建設沒力量支持,只能空喊空叫,干部威信不高。2009年,該村得到國家棒球訓練基地建設的500余萬元征地補償金,部分村民要求把補償金分給農戶,而村“兩委”班子則決定用來發展集體經濟和建設公益設施,發揮長期效益。村“兩委”干部分別進寨入戶做解釋說服工作,得到了絕大多數群眾的支持。于是,村“兩委”除投入改善村寨道路等公益設施外,拿出295萬元購買了240畝即將開割的橡膠樹,村集體膠園增加到630畝。這兩年橡膠年收益達100多萬元,成為村集體最大的財源。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村“兩委”決定給殘疾人和60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補助,考取全日制一、二類本科院校的本村學生給予一次性兩萬元獎勵,每年安排5萬元農業科技培訓費等,對村小組的公益建設給予 “以獎代補”的支持,讓群眾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效。
比班子
讓有文化懂管理的致富能人出任村官
針對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發展思路狹窄、渠道單一等問題,景洪市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增強農村黨組織服務功能的重要工作來抓,2010年,市委確立用3至5年時間實現行政村村村有集體經濟,年收益超過1萬元的達到80%以上,超過3萬元的達到60%以上的目標。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關鍵在村“兩委”班子和領頭人。在2010年、2013年的兩次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各鄉鎮把一批事業心強、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致富帶頭人選進村“兩委”班子,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向規模化、長期化、制度化、市場化方向發展。現任“兩委”班子成員中大專以上學歷114人,致富能手、科技能人327人,占總數的45%;選拔優秀村官集中到黨校培訓或部委辦局跟班學習,提高綜合素質。
該市制定《扶持農村發展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工作方案》,自去年起,將財政扶持資金由每年4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建立市級黨員領導干部掛鉤聯系責任制,對集體經濟“空殼村”,采取“領導聯、單位包、干部掛”的辦法,重點幫扶。市委組織部從涉農部門中抽調懂經營、會管理的中青年干部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或村黨組織常務書記,指導幫助發展集體經濟。各村立足資源,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逐步形成了“黨組織+村辦企業+農戶”、“ 村企合作聯辦”、“黨支部+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模式,項目以膠、茶、果種植為主,因地制宜,開展賓館、小農貿市場經營及魚塘、土地、房屋及門面出租等。去年,市級扶持涉及種植、養殖等20個村集體經濟項目,整合專項和民政、林業等項目資金共185萬元。使20個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截至去年末,全市83個行政村中有集體經濟實體的增至65個,年集體經濟收益1至5萬元的有30個、10萬元左右的9個,50萬元以上的5個,最高的達200萬元。全市40%的村民小組有了集體經濟實體。
比管理
公開透明的財務制度讓群眾明白讓百姓放心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兩委”“無錢辦事”的難題得到逐步緩解,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各村“兩委”有計劃的把有限集體資金用于幫助村寨進行道路硬化、興建文體活動場所、改善村容村貌和生產條件等方面,推進了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
在勐龍鎮嘎囡村“兩委”宣傳欄上張貼著一份“2012年村級財務公開表”,清楚地記錄著村級財務收支情況:集體經濟收益210萬元、鎮政府辦公經費補助12萬元;支出欄的項目補助支出有:曼養廣修建排水排污溝補助9.4萬元、曼亮傘興建籃球場補助8萬元、曼燕修建水壩補助8.3萬元,村教育獎勵金10萬元,村民住院治療補助9萬元等等。除村“兩委”、村小組干部和治安聯防員的勞務補助外,最多的支出是各村寨道路硬化、修建籃球場、小舞臺等文化活動場的補助金,達80多萬元。如今,嘎囡村委會的9個寨子全部實現了村內道路硬化、寨寨建起了籃球場、小舞臺、農村書屋等文化場所,群眾安居樂業,和諧發展。嘎囡村黨總支書記巖罕應說:“每年投入那么多錢搞公益建設,要不是長期堅持發展壯大的集體經濟支撐,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群眾都積極支持發展集體經濟。”
據了解,僅去年在市委組織部協調整合涉農資金支持和引導下,各鄉鎮村“兩委”拿出集體積累300多萬元,興建了農村基層組織活動場所32個,總建筑面積5300多平方米,解決和改善了基層黨組織學習培訓和黨員、群眾文化活動的條件。黨建與民族文化活動相結合,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村黨組織號召力、凝聚力明顯增強。
如何管理好使用好村集體收入是群眾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鄉鎮各村村“兩委”積極主動加強集體經濟規范管理,普遍實行了村級財務 “村有、站(鎮農經站)管、村民監督”的制度,成立村民理財小組,實行村務、政務、財務“三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從制度上、機制上保證村集體資金使用的規范、安全運作和有效監督管理,向群眾交出一份“明白”賬、“放心”賬,贏得了群眾更大的支持,促進了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