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有四大高原淡水名魚:昆明滇池的金線魚、大理裂腹魚、澄江抗浪魚、江川大頭鯉魚。由于近30年來過度捕撈、異魚放養(yǎng)、常年干旱,以及水質污染等原因,金線魚在滇池早已銷聲匿跡。然而,令人驚喜的是,原以為已滅絕多年的金線魚,在被譽為“華蓋木故里 喀斯特綠洲”的西疇驚艷現身,遺失的名魚美味,經過人工馴養(yǎng)繁殖,又重現餐桌。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游記中描述道:“舟出沒石隙中,有結茅南涯側者,亟懸仄徑下,得金線泉。泉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門,大僅如盅……水由查門出,分注海。海中細魚溯流入洞,是名金線魚。”
在西疇采訪,不時有當地人提到“金線魚”,說者不僅一臉自豪,更是連聲稱贊它的美味。“金線魚究竟是何魚?為何這么名貴?為何現身西疇?”帶著滿腦子的疑問,前不久,記者來到西疇實地探尋,希望揭開金線魚的神秘面紗,一睹真容。
從西疇縣城出發(fā),不知翻過幾座大山,拐過幾道彎,昏昏沉沉中車子戛然而止。“到了,這里就是金線魚的深閨。”在大家的說笑聲中,記者跳下車,迫不及待地順著山路前行,爬上一個坡,立見一個美麗的山谷呈現眼前:古樹林立,綠如翡翠,幽谷溪流,水聲淙淙,嬌艷的格桑花隨風搖曳,鳥兒婉轉啼唱,似在歡迎大家的到來。如果不是山谷的悶熱潮濕,記者真以為置身仙境。
“走,看金線魚去”。一聲吆喝,驚醒了還在沉醉的記者。說到金線魚,這里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西疇縣經濟商務局局長李列。遺失的名魚美味金線魚(又稱金線鲃),經過人工馴養(yǎng)繁殖重現餐桌,李列功不可沒。
“釣魚翁”攀上“魚專家”
“我父親愛釣魚,小時候常常和他一起去,多年來我一直喜歡去河邊轉,也算是個資深釣魚翁。”李列告訴記者,受父親的影響,他一有時間就常到雞街河、疇陽河摸魚。以前,父親曾跟他說過,西疇的花魚是珍稀魚種,要是誰能成功進行人工養(yǎng)殖,一定是件有益于子孫的事。當時,李列沒把父親的話當回事,直到2007年,他突然發(fā)現,在河里經常能摸到的花魚一下子就少了。此后,李列再也舍不得吃這些花魚了,而是試著將它們拿回家養(yǎng)。每每上街,他最喜歡去魚市場轉悠,一旦發(fā)現有人拿花魚到市場上賣,就立即全部買回家。只要聽說哪里有賣花魚的,李列都想方設法去買。李列買花魚人工養(yǎng)殖的消息不脛而走,大家只要捉到花魚,都主動賣給他。從2007年至2008年,李列先后收購了200多公斤花魚試著養(yǎng)殖,遺憾的是都沒有成功。
2008年9月的一天,李列上網瀏覽時,無意中發(fā)現一篇關于金線鲃人工馴養(yǎng)繁殖的新聞報道。李列心里“咯噔”一下,欣喜萬分:“如果能找到這些馴養(yǎng)野生魚類的專家取經,那么,西疇的花魚就可以重振‘家族’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方打聽,李列打聽到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地址。他立刻趕到昆明,找到楊君興教授課題組,并向他們匯報西疇花魚的習性、個體大小等。專家告訴李列,他所說的“花魚”,學名叫軟鰭新光唇魚,目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君興教授課題組正在做人工馴養(yǎng)繁殖。李列告訴專家,他捕到的花魚個體重達6斤多,可在場的專家們誰也不相信李列的話。當時,課題組助理研究員潘曉賦博士對李列說,從上世紀50年代起,研究所就開始收集標本,最大的也不超過4兩。因此,科學家們都認定了軟鰭新光唇魚是不超過1斤的魚。潘曉賦還說,這幾年他們?yōu)椴杉涼捫鹿獯紧~標本,幾乎“翻遍”了整個紅河水系,但都沒找到幾條,后來又到越南采集,每次都只采集到十幾條。聽李列說西疇的軟鰭新光唇魚很多,大家都表示懷疑。于是,雙方商定,如果李列能逮到大的軟鰭新光唇魚,課題組的研究員就立刻去西疇。
為讓專家們眼見為實,李列從昆明回來,就一頭扎進洞里摸魚。一個星期后,李列就逮到一條約6斤重的軟鰭新光唇魚,并迅速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專家。專家組聞訊立刻趕到西疇,經鑒定,李列逮到的確是軟鰭新光唇魚,這讓專家組一行驚喜萬分,并立刻在西疇展開野外調查。經調查發(fā)現,西疇軟鰭新光唇魚的保存種群數量最大,于是,雙方立即拍板:在西疇建軟鰭新光唇魚人工馴養(yǎng)繁殖基地。
2008年10月,課題組的陳小勇、潘曉賦博士一起來到西疇尋找合適的軟鰭新光唇魚人工馴養(yǎng)繁殖基地地址。隨即,西疇龍騰生物科技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攜手合作,圍繞西疇的土著魚——軟鰭新光唇魚的人工馴養(yǎng)、繁育等課題開展科研攻關,研究所7名動物學專家組成科研小組,在西灑鎮(zhèn)上果村投資500萬元建成了由標準化魚池、生產管理用房、標準小型實驗樓等構成的西疇野生土著魚標準化馴養(yǎng)繁育基地。
在采訪中,潘曉賦博士告訴記者,人工繁育軟鰭新光唇魚最大的困難,就是先前對它們的生態(tài)生物學了解很少。2009年至2011年,研究人員使用混合催產劑,首次對軟鰭新光唇魚實施催產獲得成功,先后進行人工繁殖試驗數十組,80%以上的繁殖組催產均獲得成功。
說到金線鲃,李列說那真是一個意外。
2008年,李列到昆明找專家“取經”時,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標本館參觀,見到了金線鲃標本。當時,他就覺得這魚的樣子特別像西疇當地人叫的“油魚”。李列說了自己的想法后,專家們將信將疑。西疇的疇陽河系紅河水系,科學界對紅河水系有無金線魚類分布一直存在疑問。
2009年9月12日,潘曉賦博士、李列等幾人一同到興街鎮(zhèn)干海子村的一個洞里進行野外調查,在采集野生魚類標本時,突然發(fā)現了一條身扁嘴尖、通體金色、雜有黑斑、鱗片細小、側線鱗大、金光閃爍的魚。李列大叫一聲:“看,這就是‘油魚’!”潘曉賦一看,心頭狂喜,這正是滇池早已滅絕多年的金線魚,它居然在西疇驚艷亮相。潘曉賦高興地對李列說:“這就是金線魚,可比我們現在搞的軟鰭新光唇魚有價值多了!”
潘曉賦立刻將魚的標本送去鑒定,經鑒定:西疇的“油魚”就是“金線魚”的一種,為鯉科鲃亞科新魚種。為了與昆明滇池的金線魚區(qū)別,專家特命名為“金線鲃魚”,并以采集地命名為西疇金線鲃,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珍稀瀕危魚種。此前,科學界一直認為金線鲃屬在金沙江和南盤江水系生存,文山州境內主要在硯山和丘北,這次西疇金線鲃的發(fā)現,打破了科學界對金線鲃的地域分布界定。
據潘曉賦博士介紹,金線鲃屬為中國鯉科最大屬,目前記載的有效種有50余種,分布于云南東部、貴州中南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北部等地。其中,26種分布于云南。本種是目前所有記載的金線鲃屬魚類分布最南的種類,位于北回歸線以南,也是在紅河水系首次發(fā)現的金線鲃屬。
2013年8月,《動物學研究》雜志第34卷第4期發(fā)表了潘曉賦、陳小勇、楊君興等動物學專家撰寫的科研學術論文《云南紅河水系金線鲃屬魚類一新種——西疇金線鲃》,在動物學界引起不小轟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紛紛對此進行報道。
人工繁育重振金線鲃“家族”
西疇發(fā)現了金線鲃!這簡直就是上蒼賜予的意外禮物。不管多難,也要開展人工繁育。于是,潘曉賦等魚類專家在軟鰭新光唇魚人工繁育基地——西灑上果村馬汗塘開始了金線鲃的人工馴養(yǎng)繁殖課題研究。潘曉賦說:“接到這個課題時,我們都捏了一把汗。金線鲃人工馴養(yǎng)繁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成功與否,誰也沒把握。”
為了采集西疇金線鲃野生魚種,他們到雞街河、疇陽河等河流經過的一些地下溶洞內不停地搜尋。西疇金線鲃是洞魚,到山洞里采集魚種,那種艱難與危險可想而知。有一次,他們到岔河溶洞內采集魚種,大家先用長繩把一艘橡皮艇拴在溶洞外的樹上,然后再劃著皮艇進洞采種。洞內水流湍急,稍不注意,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可他們顧不得那么多,大膽劃著皮艇進洞摸魚。這其中,還驚擾了洞內的一條水蛇,它快速朝他們游過來,差點咬到其中一名科研人員。
克服種種困難和危險,在科研人員的集體努力下,他們終于采集到足夠的金線鲃魚種,同時還開展了西疇土著魚的調查統(tǒng)計工作。截至目前,已發(fā)現60余種珍稀魚種,被稱為“魚中華蓋木”的異荷斑馬條鰍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在西疇發(fā)現了軟鰭新光唇魚的雌雄比例:每100條魚中,母魚只有3至5條。這些發(fā)現讓專家們喜出望外,他們開玩笑說:李列是個大“媒人”,讓他們結緣西疇,得到了那么多的意外收獲。
在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努力下,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與李列一道,先后在33畝20多個魚池內養(yǎng)殖了約1000多對金線鲃和軟鰭新光唇魚,并通過人工干預,成功繁育出100多萬尾子一代魚苗。對此,李列深有感觸,他說:“我十分佩服潘博士他們野外調查時的干勁,白天要觀察魚的生存環(huán)境,三更半夜還要冒著風險下水摸魚,尤其是在魚產卵季節(jié),天天在野外蹲守,隨時掌握魚的動態(tài)。要是沒有他們的辛苦努力,根本繁育不出金線鲃和軟鰭新光唇魚。”
建基地發(fā)展金線鲃產業(yè)
金線鲃為何如此名貴?據史料和醫(yī)書記載,金線鲃位居云南四大古典名魚之首,大理裂腹魚、澄江抗浪魚、江川大頭鯉魚次之。金線鲃原生于昆明滇池內,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且藥用價值極高。不僅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記中描述過金線鲃,而且,明代醫(yī)學家蘭茂在《滇南本草》一書中也有記載,說“金線鲃潤五臟、養(yǎng)六腑,通津液于上竅,治胃中之冷痰食之,滋陰調元,暖腎填精,久服輕身延年;主治虛勞損傷、腎虛滑精等癥,可謂魚中之極品。”此外,金線鲃的珍貴價值在《大明一統(tǒng)志》中也有記載,到清代成為宮廷貢品。動物學專家分析研究稱:西疇金線鲃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占總脂肪的65%左右;在不飽和脂肪酸中,DHEA占80%,另有10%為超飽和脂肪酸,有10%可能是新的不飽和脂肪酸。
金線鲃人工繁育成功,讓李列驚喜萬分,但他還有一個更大膽的想法:讓專家們在西疇建土著魚養(yǎng)殖基地。李列的想法與潘曉賦不謀而合。
潘曉賦告訴記者,按照“科技扶貧,院地合作”的方式,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提供魚病防治、餌料研發(fā)、供給等服務,2011年8月與西疇龍騰生物科技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采取“科技+公司+基地+農戶”的發(fā)展模式,由研究所投資1600萬元在興街鎮(zhèn)龍坪村新建占地138畝、年產魚苗1000萬尾以上的西疇野生土著魚標準化馴養(yǎng)繁育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資900萬元。
眼看基地就要建成,潘曉賦博士由衷地說:“西疇境內密布交錯的地下河、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為珍稀瀕危魚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繁衍之地。現在繁殖成功,以后養(yǎng)殖上了規(guī)模,我們還可以進行深加工,比如生產金線鲃魚油等,產業(yè)附加值將大大提高,我們對此很有信心,也期待著那一天早點到來。”
據悉,目前,西疇縣土著魚新種的科研與開發(fā)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縣委、縣政府已把金線鲃作為重點魚種加以扶持開發(fā),力爭將其打造成西疇的高原特色農業(yè)品牌。經過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們3年多的艱苦努力,目前,已用人工方式繁育出子一代金線鲃魚苗100多萬尾,示范養(yǎng)殖野生土著魚1000畝,預計年產量800噸,產值1000萬元以上。該縣規(guī)劃,將通過基地的示范作用,帶動群眾規(guī)模化人工馴養(yǎng)金線鲃,到2020年,全縣將發(fā)展金線鲃養(yǎng)殖6000畝,年產量達3000噸,年產值達18億元,使金線鲃成為西疇縣發(fā)展高原特色農業(yè)的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