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青山環抱。飛檐翹角的特色民居初具規模,太陽能、仿古路燈等配套設施正在完善。云南省紅河州通過整合農村危房改造、抗震房建設等項目資金,政府出兩萬塊錢就幫農民“建”起新房。新房又引農致富,改變著農民群眾的生活。
每戶補貼兩萬元,調動農民房改積極性
都說拆遷難,可蒙自市新安所鎮的群眾卻爭著盼著能早點把老房子拆掉。記者隨蒙自市美麗家園辦公室的張秋紅來到新安所鎮,一路都有群眾打聽啥時能啟動新一輪“美麗家園”房屋提升改造項目。
剛開始時,大家可沒這么積極。眼見著街上污水橫流,家中人畜不分,哪有半點現代化新農村的模樣?老百姓想建房,政府希望推進新農村建設,雙方原本“同坐一條船”。可一群工作人員勸一家人,老百姓就是不為所動。
不是工作作風不過硬,是工作方式不對頭。鎮上趕集時,鎮政府當眾向“美麗家園”示范戶發放每戶5000元啟動補助。“建好驗收達標了再補15000元。”張秋紅說,群眾的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
“看著投入大,其實投入值。用兩萬撬動20萬,讓農民競相比好,不僅直接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更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紅河州委書記楊洪波說。
“新房舒服安全,以后得好好住了”
仿古路燈、太陽能、垃圾桶,幼兒園、老年公寓、民族文化廣場、雨污分流設施,這些配套設計早在新村建設時就做好了。
走進個舊市大屯鎮倮莫新村胡啟川家,窗明幾凈,家具齊全。“老房子可不這樣,牲畜經常跑來房間。還是這樓房采光好、安全系數高。”胡啟川說。
在彌勒市馬三鎮布王戈村,一棟棟農民新居已進入內部裝修,記者看到,屋內沒有“配套”飼養牲畜的圈欄。即將喬遷新居的李春蘭告訴記者,牲畜棚圈遠離村莊集中建造,再也不在家中養牲畜了。
馬三鎮黨委書記單良鴻說,人畜分離、雨污分流,設施現代化并不是簡單地好看好用,“最大的作用是促使農民群眾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化。”
在瀘西縣,60歲的張紹成一家三代五口原本擠在三間土木結構老房里,家中臟亂不堪,“鄰居都笑話。”如今,“茅房換廁所,燒柴改用電,新房舒服安全,以后得好好住了。”張紹成計劃把家中庭院再好好收拾下,種上花草,以免外面太臟影響室內環境。
拉動農村消費,激活農村金融
“蓋了新房,就要添置新家具,直接拉動農村消費;補貼不夠,就得去銀行貸款,同時激活了農村金融。”楊洪波說,“美麗家園”行動好處多著呢。
“建一棟新房要15萬到30萬不等,一般農戶家中有七八萬存款,政府補兩萬,再幫助協調一部分貸款,錢基本夠了。”瀘西縣午街鋪鎮黨委書記張俊忠算了一筆賬,“貸款只有3年貼息,就是為了引導農戶3年內還款,避免出現壞賬。”
對農貸款,真沒有壞賬風險?“政府在為農戶協調貸款前,會根據農戶資產和發展產業的狀況作信用等級評估,這是第一層保障;農戶之間聯保,是第二層保障;再加上建好的房屋,三層保險,銀行有啥可怕的?”張秋紅反問記者。
靠近紅河工業園區的倮莫新村雛形初顯。“老宅子用來發展鄉村旅游,宅基地統一改建后還能租給企業做廠房;村民既可以從事旅游服務,也可以在本村務工。”倮莫小組組長馬永說,新村發展后勁十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