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收入4000余元到7萬余元,是什么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的村民在短短4年間有如此大的變化?
這還得從永紅村成立農業合作社說起。永紅村有58戶256人,缺水是一直影響當地農業發展、農戶致富的重要問題,加之全村僅有耕地190余畝,人均占有量不足1畝,農民要發展、要致富的路子嚴重受阻。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節水高效農業,2010年,永紅村民小組成立了“永紅農業產業合作社”,在土地上做起了文章。
“土地是農民致富的本錢,東一丘、西一塊、不平整,零散的土地,零散的收成,村民怎么可能致富?”永紅村民小組組長楊文治說,“合作社成立后,村集體把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租過來,統一進行規劃平整,連通水、電、路,建成了現代設施農業基地。然后,又由農民自愿租種,若不愿租種,也可以每年領取村集體的那一份租金,租期20年。這樣一來,農戶既是參與者,又是受益者,農民實現了增收,村集體也實現了創收。”
以每畝900元的價格將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租過來,統一規劃平整,連通水、電、路,建成大棚農業基地后,又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把配套設施齊全的大棚租給農戶種植,建棚資金另付。聽起來,農戶好像有點“吃虧”。其實不然,過去村民手里沒有一塊整齊像樣的土地,即便像李樹英家有3畝,也是東一塊、西一塊,無論種什么都不成規模。現在,算一算,也就是每畝多出了300元,地還是3畝,但是田地劃塊集中,路通、水通,有溝、有渠。而且,在20年的租期中,無論是村集體回租村民的土地,還是村民從村集體那里租大棚種,租金都實行彈性管理,5年遞增一次。村民一點也不虧!
盤活土地資源后,永紅村采取“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方式,抱團發展番茄種植。
過去的種植方式,農戶要么栽培時間過早,遇到霜年,顆粒無收,要么由于栽培時間集中,互相壓價,賣不上好價格,農民增收舉步維艱。現在,有了合作社后,農戶省心多了。合作社一方面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幫助降低種植風險,一方面多渠道獲取產銷信息,針對市場行情栽種,向縣外、省外引進有實力的蔬菜經銷商到基地收購。楊文治告訴記者,雖然今年的第一季番茄剛進入授粉期,但已經收到了香港的訂單。
目前,永紅村有58戶人家,只有190.47畝耕地,但合作社的社員已經發展到110多戶,社員的大棚面積已經發展到200畝。2013年,永紅村番茄種植畝產值達4萬元,每畝純利潤2萬元,年促農增收150萬元,促集體創收5萬元。
從把土地租給村集體,到村民回租現代設施農業基地,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永紅的土地產出率提高了近10倍,農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也一躍成為彌勒市遠近聞名的番茄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