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月間,走進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源頭的右所鎮松曲村,連片的海菜花田宛如一面面開花的鏡子。近年來,隨著洱海保護深入推進,一朵朵小小的海菜花見證了當地村民從“養魚人”變成了“種菜人”,也見證了洱海流域水質保護與農業綠色協調發展的生動實踐。
“這幾年,每年都要種植五六十畝,海菜易種植、投資小、見效快,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每斤4元左右,每年收入30多萬元,間苗的海菜苗每畝也能賣到三四千元,每年的收入還是可以的。”李文全是松曲村村民,20多歲便開始養魚,還承包了村里的魚塘,但收益不好,還一度影響了水質。2005年,他開始種植海菜,并將租地改成海菜田,逐年擴大種植規模,如今成了村里的海菜種植大戶。
海菜花對生存環境——水質要求極高,水清則花盛,水污則花敗,因此被視為“水質風向標”。隨著洱海保護治理和流域農業綠色轉型工作的不斷推進,2014年,在右所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松曲村成立了“三江源水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300多名,成立了黨支部,建起了200多畝的生態海菜種植示范基地。
“我們三江源合作社堅持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輻射帶動周邊群眾,拓寬銷售渠道,并積極探索‘海菜花+’生態循環農業,打響‘一朵花 一條魚’產業品牌,這幾年產品深受市場歡迎。”說到自家的生態農業和產品,三江源水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永池底氣十足。
經過多年的發展,右所鎮松曲村的海菜逐步實現連片種植,面積達1500多畝,總產量達2600多噸,總產值1800多萬元。“現在養魚塘都變成了海菜田,養魚人都變成了種菜人,群眾種上了環保菜,吃上了生態飯。松曲村的海菜種植對全鎮農業綠色轉型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走出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發展路子。”洱源縣右所鎮黨委書記楊翱篤定地說。(記者:秦蒙琳 通訊員:羅新才 金亞清 李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