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綠色產業鏈的“基礎工程”
“生態立市·綠色崛起”,臨滄不僅在全省州市業績中“奪冠”,率先實施的“綠色產業鏈”戰略,著力打造“綠色”品牌,在全國也是成果頗豐。
2012年,國家批準臨滄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云南省首個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地級市。市委、市政府緊抓這一重大戰略機遇,圍繞“綠色生態、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諧發展” ,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等優勢,規劃建設目標,認真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山區綜合開發與保護示范、循環經濟示范、創新型臨滄建設、民族文化保護及發展、興邊富民等七大工程,全面提高臨滄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臨滄在實施綠色產業鏈戰略中逐漸積累的成功經驗。要實現長遠發展、科學發展,必須打造綠色和諧產業鏈條,使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優質、安全盡在掌控中。只有從綠色產業鏈的基礎工程加大投入,打造優質的綠色源基地,建設綠色源頭,才能抓住“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的“生命線”,才是高品質推動建設綠色城市的保證。
高品質建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臨滄市把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與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完美結合,集中打造“蔗糖、茶葉、核桃、咖啡、澳洲堅果、木竹、烤煙、橡膠”八大高原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比較優勢、特色鮮明、有代表性、規模大、效益高的高原特色產業。《臨滄市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2150萬畝。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計建成農業產業化基地1652萬畝,加快推進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建設速度。
保證高品質建設綠色城市
山區、半山區面積占總面積97.5%的臨滄市,由于可利用的平地資源有限,同樣面臨開發與保護的問題。2010年,全市啟動實施以“和諧平安、宜居家園”為主題的舊城、舊村、舊房、舊校舍改造工程,為高品質建設綠色城市提供了保證,備受各級領導關注,成為云南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標桿;佤山幸福工程更是成為全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為全面保護壩區耕地資源,不斷優化發展布局,各級政府積極推進“城鎮上山”戰略,依托自然地形做活“山”文章,已形成了“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綠中”的獨特城鎮風貌。如何解決開發與保護的問題?我們從市住建規劃局找到了答案:進一步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加快編制山地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截至2012年底,臨滄市城鎮化率達35.2%;城鎮規劃區面積為185.67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達80.65平方公里,建成區占規劃區比例達43.44%,建成區綠地率達37%,綠化覆蓋率達4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7平方米。
“加強城市環境整治,不斷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臨滄以創建綠色城市為載體,每年集中100天時間,以8縣(區)縣城和孟定鎮為重點,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四化工程”和整治治安、交通、建設、市場“四大秩序”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市容市貌百日整治活動”;以臨滄中心城市為示范,全面推行城市標準化管理,先后制定出臺了“四化工程”實施標準、“四大秩序”整治標準等10個標準為主要內容的《臨滄市城市管理標準體系》和《臨滄市城市管理標準化試點工作方案》;實行城市市容市貌行政執法網格化、街長制、河段長制管理,促進群眾參與,不斷提高城市環境管理精細化水平,使公眾對城市環境滿意度大幅提升。據環境監測,2012年全市8縣(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均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以上,空氣質量狀況為優良水平,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臨滄市中心城區煙控區、噪達區覆蓋率分別達91.3%和80.26%。
確保每個環節都安全可控
臨滄有280多年的種蔗和制糖歷史,是云南最適宜種植甘蔗的地區之一,是全省重要的蔗糖生產基地。全市共15戶制糖企業,涉及16萬農戶,60多萬人,制糖業已成為全市支柱產業之一。制糖企業被人們譽為“制污大戶”,臨滄的制糖企業是怎樣來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探索綠色發展方式。”這是臨滄制糖企業的回答。制糖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施PSB光合菌肥、蔗梢利用等工程,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約1.25億元;累計建成COD削減能力為1萬噸/年,解決了占全市90%以上的工業廢水COD排放問題,走出了一條“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不僅提高了臨滄的知名度,也提高了臨滄制糖業在中國制糖業技術創新中的地位。
進入“十二五”,臨滄制糖業進一步探索綠色發展方式,啟動實施了“制糖業末端生產廢水深度處理工程”。 走“堅持新型工業化,堅定綠色發展道路,確保每個環節都安全可控。”到2015年,預計將全部實現噸蔗耗水量從7噸下降到0.2噸,全年節約用水2900萬噸,每年約減少主要污染物(COD)排放6000噸。
臨滄市委、市政府按照“主導產業支撐,投資、創新驅動,龍頭企業帶動,工業園區聚集”的高起點、高標準發展現代工業,以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2012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31.6:38.6:29.8調整為29:43:28,可持續發展結構更加優化。
以新技術引領節能減排
如今,臨滄已經成為“中國十佳綠色城市” ,揚眉吐氣站起來、富起來的臨滄人,回望多年來積貧積弱的辛酸歷史,答案很清楚:臨滄最大的優勢、最大的財富是綠色資源,也是廣大企業家追尋無限商機的最好平臺。
發展不能以綠色生態環保作為犧牲,全市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綠色崛起”理念,以美麗臨滄建設為統領,以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抓手,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積極推廣低碳技術,以新技術引領節能減排,不斷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按照“資源利用集約化、能源開發清潔化、工業發展園區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城鄉環境宜居化”,組織實施《臨滄市“十二五”節能減排規劃》,全面實行節能減排責任制,強化工程、監管、結構節能減排措施。市人民政府、市環保局、永德糖業集團、鎮康南華糖業公司、鳳慶糖業集團被省政府表彰為全省減排先進單位;市環保局、永德糖業集團被國家人社部、發改委、環保部、財政部表彰為全國減排先進集體。
2012年,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全市38個省級重點減排項目按期完成,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52772.53噸、3121.3噸、28992.54噸、9783.8噸。據環境監測:2012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比“十一五”末減少1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76.56%,縣城以上城鎮垃圾處理率和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80%;全市主要河流、水庫水質全部符合地表水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與“十一五”末相比,全市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其中,全市13個監測斷面中,水質符合Ⅱ類水標準的有7個占53.85%,水質符合Ⅲ類水標準的有6個占46.15%;18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全部符合國家飲用水源標準要求。
同時,全市以“6·5”世界環境日為重點,圍繞“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廣泛宣傳低碳綠色環保生產、生活、消費理念,不斷增強企業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深入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公眾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意識。截至2012年,全市累計建成省級綠色學校20所、市級綠色學校41所、省級綠色社區2個、環境教育基地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