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連續兩年在昌寧縣實施。項目實施中,昌寧縣創新工作方法,引導受益群眾全程參與項目實施和工程質量監督,既推進了工程進度,又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在十年九旱的珠街彝族鄉黑馬村上元村民小組,由中央財政扶持建設的水池、壩塘已經修到了大部分彝族群眾的家門口,水塘里已經儲存了一部分生產生活用水。上元村民小組組長胡華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水塘里已經開始蓄水了,今年的烤煙移栽完全可以利用,我們全村的老百姓再也不用去15公里外的黑惠江拉水了。”
“珠街老旱區的巨變,除了中央財政的大力扶持,也與縣鄉兩級黨委政府大膽革新,創新形式,鼓勵受益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工程的實施和監督分不開。”珠街鄉鄉長李旺興說,在項目落戶珠街鄉以后,該鄉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及時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提出由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和監督,既解決了用工困難,又讓受益群眾發揮了工程質量監督員的作用。
黑馬村黨總支書記楊光喜說:“受益群眾積極參與施工監督,哪些環節如何整改、返工,都由受益群眾說了算。現在,老百姓對這種工作方式反映比較好,怨氣少了,對黨委政府和干部的滿意度提升了,都認為項目建設公開透明,我們村一級的項目推進工作也大大減輕了壓力。”
同樣,在鄰近的耈街彝族苗族鄉,挖沙村最大的一條引水渠正在緊張進行施工。與以往不同的是,施工工人不再是以外地人為主,項目區受益的村民不僅可以就近在家門口打工創收,而且還能親自參與工程質量監督。挖沙村劉家箐村民小組的村民劉紹榮真正體會到了當家做主的幸福:“我家水窖建設地址是我選的,現在水窖已經澆筑好了,7天以后放上水,如果不漏水我就簽字。這種方法非常好,不像過去實施項目往往是由外地的工程隊承包,我們對資金使用情況、工程質量一無所知,如果我們對工程質量存在質疑,可以不簽字。”
據了解,去年至今,昌寧縣共實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工程總投資達4261.4萬元,項目完工后,將有21個村委會、1.44萬人受益,新增灌溉面積2.76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