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造最佳棲息條件。鱔池宜選擇地勢稍高的向陽避風處,單只池面積10-20m2,池深0.7一lm,池底泥土從河、湖邊挖取,要求軟硬適度,并在底泥中添一些磚、石塊和樹根等,做成人工洞穴。池內種植一些茨菇、水花生、水浮蓮、浮萍等水生植物;池周種植牽藤蔓植物,利于夏天遮擋陽光.
二、徹底清塘消毒。選擇秋末冬初和鱔苗出池時進行,挖出淤泥或換掉部分老泥,并經冰凍、曝曬一段時間,用生石灰進行清塘處理,每平方米用150- 200克均勻攪拌池泥中,等5-7天藥性過后再進水,從而殺滅細菌病原體、水生昆蟲等敵害生物,改良水質和池底土質,創造促進鱔魚生長的環境條件。
三、控制水源水質。引用水源必須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池水PH值控制在7-8之間,溶氧量在2mg/ L以上,透明度在25-30cm,含鹽量不高于2‰。通過改良措施,使養殖水體中的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種類及數量維持于一定水平,保持穩定的生態環境。養殖期間春秋季每隔7-10天換水一次,夏季高溫 4-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l/3,以利水肥而不腐,活而不淡。
四、嚴格挑選苗種。黃鱔引種必須選擇自然水域中抗病力強,體色光亮,粘液豐富,活動力強,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的個體。最好是從稻田、湖泊、溝渠等水域中用專制的竹籠或抄網捕捉,體表呈黃褐色,斑點較大,肛門淡灰色的黃鱔,以尾重25g左右的"中條"個體為宜。電捕、釣捕,藥捕和市場收購貯養時間長的鱔魚成活率低,不宜引種養殖。
五、鱔種藥物消毒。鱔種入池前,首先要做好藥浴消毒,常用藥物有3%一4%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或8ppm硫酸銅或10-20ppm高錘酸鉀或 0.25單位/ml金霉素倒入盆桶內浸入鱔種,藥浴10--20分鐘,野生鱔苗腸道內有棘頭蟲等腸道寄生蟲,可在正式投餌前每100kg鱔魚用藥"腸蟲清 "4-5片拌餌驅蟲。
六、控制放養密度。放養密度可根據池子大小,餌料來源、鱔種大小等情況,決定合理放養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為20- 25g鱔苗水泥池2. 5kg左右,網箱2-3kg,稻田1-2kg為宜。在鱔苗放養后,可按每平方米放養3-5尾泥鰍,可起到防止黃鱔互相纏繞和清除池中殘餌的作用。
七、調節養殖水溫。黃鱔對溫度比較敏感,水溫低于5℃處于冬眠狀態,上升到10℃時,遷居地表、洞穴,開始活動覓食,水溫15℃一30℃是攝食、活動頻繁、生長旺盛的溫度,18℃-28℃為適宜生長溫度,28℃攝食量減少,36℃為臨界溫度。因此在炎熱的酷暑季節,應注意遮蔭、降溫;水溫降低時注意防寒保暖;加水換水時要注意溫差不超過5℃。
八、堅持"四定"投餌。定質:投喂鮮活、適口的餌料,切忌投喂腐臭食物。定量:11月至翌年4月日投喂1次,投飼率l%一5%;5、9、10三個月日投喂l一2次,投飼率5%一8%;6、 7、8三個月日投喂2次,投飼率8%-10%。定時:投喂均在晚間進行。定位:用木框架聚乙烯網布做成食臺,食臺固定在一定位置上,使黃鱔養成定點攝食的習慣。
九、正常藥物預防。生長旺盛季節每半個月左右進行一次藥物預防,采取外消與內服相結合的方法。外消藥物有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25kg或漂白粉1g或呋喃唑酮0.25g或紅霉素3萬國際單位。內服藥物有每 100kg黃鱔用十滴水20ml或土霉素10g或磺胺胍10g或呋喃西林20g或氯霉素20g,上述內服藥物選用1種連用3-5天為一個療程。
十、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撈除剩渣殘餌,搞好鱔池清潔衛生;養殖用的工具最好專池專用,并定期對工具進行消毒處理;密切注意水源水質,防止農藥或工業污染水注入鱔池;堅持巡塘,防止鼠、鳥、蛇、貓、兇猛魚類等敵害侵襲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