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苗族傳統文化 發展苗族傳統體育
——以昭通市水富縣三角村為例
摘要:本文僅以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兩碗鎮三角村為例,針對邊遠高寒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傳統體育事業面臨著重視不夠、宣傳不夠、后繼乏人、體育基礎設施落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缺乏師資、投資環境差等問題,提出了需各級更加重視、加大旅游宣傳力度、挖掘、弘揚和保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抓好師資隊伍培訓等舉措建議,以期引起各級關注,形成“各級黨委政府齊抓共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助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更好發展。
關鍵詞:邊遠高寒山區 少數民族 傳統體育 發展 建議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世界優秀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能以生命力極其旺盛的文化形態存在,充分說明它具有鮮明的當代價值,擁有適宜的生存環境,具有文化繼承的廣泛群眾基礎,顯現出民族傳統體育自身的民族文化價值。在我國,有為數不少的少數民族聚居在邊遠高寒山區,那里多數地理位置偏僻、生產力水平低下,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教育落后、信息閉塞,貧困面大,經濟發展滯后。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在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受到了較大的制約。因此本文僅以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兩碗鎮三角村(以下簡稱“三角村”)為例,對邊遠高寒山區少數民族聚居點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進行了思考,以期用“解剖麻雀”的思考方法,從不同角度著眼,分析問題,小中見大,為這類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提出有效的意見和建議,供大家參考。
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位于云南省最北端,素有“云南北大門”之稱,轄“一辦三鎮”(云富街道辦事處、向家壩鎮、太平鎮、兩碗鎮),三角村位于水富縣兩碗鎮西北面,距鎮政府所在地20.5公里,距水富縣城62.5公里,總面積30.266平方公里,是水富縣最偏僻、最邊遠的苗族聚居村寨。三角村最高海拔1613米,最低海拔600米,年平均氣溫14℃,年平無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370毫米,平均坡度達40°以上,是全縣最偏僻、最落后、最貧窮的行政村之一。全村轄26個村民小組608戶2445人,其中苗族558戶2246人,占91.8%,漢族50戶199人,占8.2%。2014年有勞動力1200人,外出務工人員800人;是一個坡地多、平地少,瘦地多、肥地少,宜林荒山多、能播耕地少的村寨。全村總耕地面積2787畝,人均耕地1.15畝;有林地和宜林荒山37400畝,人均13.4畝,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主要糧食作物有洋芋、玉米、紅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核桃、板栗、竹筍、蕨菜等。屬邊遠高寒山區,生產力水平低下,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教育落后、信息閉塞,貧困面大,經濟發展滯后。
一、三角村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基本情況
三角村的自然條件雖然艱苦,但通過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三角村的傳統民族體育也在穩步推進。
(一)舉辦苗族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 從1982年水富縣委、政府幫助籌資在兩碗三角村舉辦第一屆苗族花山節以來,水富已先后舉辦了20屆“五·五”苗族花山節,每屆花山節都吸引了來自四川省筠連縣、興文縣、珙縣、古藺縣、箭竹縣和昭通市鹽津縣、綏江縣、彝良縣等方圓數百公里內的苗族同胞前來參與。他們身著盛裝,潮水般從四面八方趕來,將整個苗嶺花山變成了人潮人海,每屆花山節參與人數都多達10000人以上。
三角村苗族同胞一年過兩次花山節,一個苗族支系過一次。第一次是正月花山節,每年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由苗族同胞自發組織,主要以吹蘆笙為主。相傳古時候,苗族部落與其它部落發生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戰爭使部落民眾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被迫四處流浪,為了讓骨肉同胞在崇山峻嶺中團聚,便標明團聚的確切地點,在中心點豎立一根特別顯眼的標桿,標桿上掛上紅綢,捆上枝葉山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花桿”。把 “花桿”豎立在山嶺就稱“花山”。第二次是“五·五”花山節,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節日,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原為苗族慶祝脫離災難的集會。遠古時期,苗族部落與異族部落發生戰爭,從第一輪雞年雞月雞日打到第二輪雞年雞月雞日(苗族歷法)。戰爭整整打了一輪甲子,戰爭給雙方部落帶來了嚴重災難,苗族部落首領認識到若再繼續下去,對子孫后代不利,于是就設計逃脫了戰禍。脫離災難這天是雞月雞日,即陰歷的五月初五。所以,為了慶祝這個日子,苗族同胞們便聚集到山上載歌載舞,盡情享受和祈禱寧靜而幸福的日子。從此以后,該節日年年舉行,并成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逢節日,苗家的兒女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跳蘆笙舞、唱古歌、民歌,開展射弩、穿衣、穿針、結麻、爬山、背水等傳統活動。花山節是苗族一年一度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苗族青年尋找伴侶、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節,同時也是三角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比賽時間。
水富縣三角村花山節的活動項目主要包括傳統特色文藝、競技項目和現代體育項目3大競技項目。水富三角村花山節除舉辦傳統的苗族節目外,地方政府還將現代的文化體育活動加入到花山節,使傳統與現代、風俗與文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文化方面,將苗族同胞們傳統的蘆笙舞、情歌對唱、篝火晚會等與現代歌舞結合起來;在體育方面,將傳統的射弩、吹槍、賽馬、背水、切麻、穿衣、陀螺、扭扁擔、刺繡、穿針、斗鳥、雙拐等項目與現代的平地跳高、立定跳遠、乒乓球、抗旱保苗、負重跑、拔河等結合起來,既保留了苗族傳統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又將現代的元素、先進的文化送到了苗嶺花山,讓一年一度的苗嶺花山起歌舞,也讓一年一年的苗嶺花山添新顏。
(二)參加昭通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昭通市2006年舉辦了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2010年舉辦了第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每四年一屆,迄今為止舉辦了兩屆。三角村分別派出54人、46人參加了這兩屆民運會。2006年,在吹槍這個項目,取得了一塊金牌、一塊銀牌的好成績。2010年,團體賽拿了2塊銀牌、2塊銅牌、一個第4名、一個第5名和一個第8名,個人賽分別拿了4、5、6、7、8共計24個名次。
二、三角村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面臨的困難
(一)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不夠,宣傳不夠
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不夠,有的領導和工作人員認為苗族花山節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只是限于民族的事,其余的人看看熱鬧即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沒有像宣傳水富西部大峽谷一樣進行廣泛的宣傳,沒能讓人們真正了解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現代意義。許多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只注重表演、娛樂,游客參與性差,只是讓游客感受了一下“熱鬧”,而沒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參加項目的村民缺乏專業的培訓,對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知識了解較少,沒能很好地介紹、宣傳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無法引導游客積極參與。也沒有因為宣傳工作做得好而招來對發展三角村傳統體育感興趣的外商。
(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參與的人數減少,后繼乏人
當前農村經濟的不景氣,農副產品的增產不增收,使得許多農村青年都不愿留守務農。不少農村基層領導反映,現在農村好“苗子”難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輕人通過“三個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讀書升學考出去一批,入伍打工走出去一批,投親靠友掛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膽小質弱和老幼婦女,客觀上造成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后繼乏人的狀況。加之幾千年來封建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最深層,“倡中庸,輕競爭”、“ 重文輕武”等思想的束縛,使體育運動的發展步履艱難。
(三)體育基礎設施落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三角村由于受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自身積累能力差,發展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資金投入長期以來不足,除三角村小學有一個420平米的操場以外,其余全為自然空地、天然場地和院壩等非標準場地,全村沒有一個綜合的、專門的訓練、比賽場地。2013年第20屆“五·五”苗族花山節比賽場地就分別安排在小學操場、村委會院壩、牌坊外、雙田公路、田壩水庫等地。除了小學操場以外,其余場地都很不規范,對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于2013年4月動工的“民族文化廣場”,因交通的制約,物資運輸困難,只進行完畢觀光大道和廣場的土方開挖工程,目前因交通問題和氣候寒冷惡劣,已經暫時停工。
(四)缺乏專門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三角村的傳統體育競技比賽多為村民們在自娛自樂中尋找樂趣,缺乏專業指導,缺乏規范的傳承體系,現有的師資是本村派出極少數的人參加昭通市相關部門組織的一些短期培訓班,文化素質低,專業水平差。一些傳統技藝屬獨門絕技,口傳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絕藝亡。如:蘆笙是苗族同胞最喜歡的樂器,但在三角村,能制作蘆笙的人已經只有一兩位,且年齡都在50歲以上。
(五)投資環境差,靠傳統民族體育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無從談起
投資環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客觀方面,三角村是一個苗族聚居村,地處高寒貧困山區,經濟落后,文化生活貧乏,交通狀況差,村民文化素質低,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例如,三角村距兩碗鎮集鎮約20.5公里,雖然路程不是太遠,但通往兩碗鎮集鎮公路沒鋪砂石,還是一條泥土路,且路況極差。天晴時,車輛在泥巴路上開過,塵土飛揚;下雨時,又坑坑洼洼,厚厚的稀泥讓路面太滑,車輛無法通行,行人走路也要挽起褲子,踮著腳走路;路邊還經常發生塌方,把整條路都堵住,幾個自然村的村民都出不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極其落后的交通已成為制約三角村傳統民族體育發展和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縣里雖然已經成立了通往三角村柏油路的建設指揮部,但因種種原因還沒有正式動工;二是主觀方面,三角村村民發展傳統體育,發展旅游,拉動經濟的理念差。只管自家一日三餐,“兩耳不問窗外事,一心只種自家地”,少有市場經濟觀念。迄今為止,三角村沒有一家飯館,也沒有一家旅館。來了客人,都是在農民家或是村委會做飯吃,然后當天就走。村民缺乏做生意賺錢的意識。
三、三角村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建議
(一)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要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對三角村給予傾斜。一是盡快協調資金,鋪好兩碗鎮集鎮到三角村交通主干道的柏油路,大力改善交通狀況,使人流物流暢通無阻;二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改善三角村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質;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三角村民族體育基地,爭取基地早日投入使用;四是結合扶貧開發項目和其他促進村級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工程”,大力促進三角村經濟社會發展;五是黨委政府、干部、群眾要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這一事業。比如,盡快幫助三角村打造完成“民族文化廣場”,讓花山節的各種民族比賽項目有一個統一標準的比賽場地,同時也帶動三角村的旅游文化產業。
(二)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建設水富三角苗寨風情園
要加大旅游宣傳力度,抓住銅鑼壩森林公園開發機遇,打好三角村民族體育旅游這張牌。將三角村的民族歌舞與民族體育表演融入到水富旅游這一大環境當中,以民族文化廣場為中心,120戶特色民居為依托,建設成水富三角苗寨風情園。可以充分利用與銅鑼壩相鄰的區位優勢,立足本地旅游資源優勢和現有基礎設施,搞好規劃設計,實行滾動式開發,創好品牌,建成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苗俗風情旅游項目。要讓大家都知道水富三角苗寨風情園,喜歡到三角村旅游。
(三)挖掘、弘揚和保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要讓民族體育項目能夠興盛不衰,弘揚傳承下去,就必須從農村自娛自樂的比賽走上都市的舞臺,就像少林功夫那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要像弘揚少林功夫那樣,有專人來研究它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從而展現民族體育的民族特色,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讓傳統的民族體育融入現代人的生活,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些比賽項目。一是民宗部門應對如何挖掘、弘揚和保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要進行調研,同時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加入培訓內容;二是村上要成立一個關于挖掘、弘揚和保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領導機構,要有專人去抓,專人去管;三是要注意突出重點,把民族體育與民族風情、地域文化、自然風光等搭配、協調好,使三角村的民族體育與銅鑼壩森林公園、西部大峽谷旅游協調發展,互相促進;四是村級組織要組織村民成立苗族體育協會,由熱衷苗族體育活動的村民帶領大家開展比賽;五是縣文體局可以定期派出工作人員到三角村指導村民訓練,并下撥資金幫助購買體育器材。
(四)抓好師資隊伍培訓
一是成立水富縣“苗族學會”。水富縣目前還沒有從事少數民族體育研究的機構,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又分身無術。故政府相應部門應結合水富縣苗族人口相對較多,比較集中的實際,成立水富縣“苗族學會”,吸收縣內外熱心苗族文化體育研究的人才,對苗族的歷史、文化、體育等進行收集整理。苗族學會的經費可通過四種方式籌集,一是政府補貼,二是社會捐贈,三是申報研究課題經費,四是會員交納會費。二是尊重和培育鄉土人才。一方面,我們可以安排現任的體育老師到上一級相關學校參加培訓,并參與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活動。另一方面,由村委會與縣文體部門聯合,由文體部門派出教師培養一批熟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村民作為民族體育指導員,再讓這些村民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揚光大。進一步改善體育隊伍的生活環境,對在弘揚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當中有突出貢獻的人才,政府部門要適當的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鼓勵。
(五)要努力形成“各級黨委政府齊抓共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傳統民族體育的發展;二是各級相關政府部門要有專人負責傳統民族體育的短期、中期、長期的發展規劃,并加以貫徹落實;三是破除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只是某個民族的認識誤區,應認識到這是全社會的事,人人有責;四是抓好各類學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和推廣;五是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應用于全民健身運動,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廣大群眾所熟知和喜愛;六是經常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比賽,參加比賽的人員不受族別限制,只要是民族傳統體育愛好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