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昌寧縣右甸河上游的鄉村公路上,每經過一個村莊,都會看到一座天藍色屋頂的鐵皮屋,在冬日的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這是前段時間剛建起的垃圾房,有了這個垃圾房,感覺村里一下子干凈了很多。”沿江村高橋村民小組村民李定武的話,點出了鐵皮屋的用途和作用。
沿江村位于具有昌寧生態屏障作用的天堂山東側,21個村民小組1305名村民散居在山間,因村落沿穿境而過的瀾滄江分布而得名。去年,昌寧縣在沿江村等右甸河上游村莊實施了總投資600萬元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共建成公路沿線垃圾房35間,污水處理池1個,實施水源地保護工程1個,建生態防護欄2300米,添置垃圾分類處理箱60個,垃圾桶100個,配備了垃圾清運車4輛。李定武說:“我們這里生態好,風景好,這幾年來高山草甸、原始森林里玩的人相當多,以前因為沒有垃圾收集的地方,草地里到處是垃圾,人走了我們卻苦惱了。現在建起了垃圾房,人們也都自覺了,草地上再也看不到垃圾了,我們的環境又回到了從前。”
“垃圾房只是我們開展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一個方面。我們一直在各級的支持下,把山、水作為我們的衣食父母來愛護。”沿江村總支書記王雙林說。王雙林介紹,近年來,沿江村突出“推進生態恢復治理重點地區綠化和村莊綠化”兩個重點,大力實施“綠色屏障、綠色村莊工程”,以村莊整治為突破口,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打出了一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生態保護建設的“組合拳”。目前,全村森林覆蓋率達84.5%,茶葉面積2600畝、年產值150萬元,核桃面積2300畝、年產值600萬元,蠶桑2200畝、年產值220萬元,林下中藥材種植200畝、產值80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7000元。
沿江村只是昌寧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沿右甸河順流而下,或沿天堂山向四周穿梭,昌寧的城鎮鄉村到處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果。“十二五”以來,昌寧縣突出“推進生態恢復治理重點地區綠化和村莊綠化”兩個重點,以城鎮面山、“兩江兩路三河”沿線及鄉鎮村莊為布局,大力實施綠色屏障、綠色城鎮、綠色村莊、綠色通道“四綠工程”,加快“森林昌寧”建設,累計投入資金5818.9萬元,完成造林20.8萬畝、道路綠化700多公里。始終堅持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認真落實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強化重點區域管理,科學規劃設計,合理開發利用;嚴格林地征占用審批程序,嚴防森林火災;嚴厲打擊偷砍盜伐、毀林開墾、亂捕亂獵野生動物、亂挖亂采野生植物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全面推進退耕還林、陡坡地生態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石漠化治理、濕地保護與恢復、農村能源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積極推廣太陽能、沼氣、水電等新能源。加大城鄉環境整治力度,突出做好城鄉自然風光保護,規范和完善了一批功能設施,擴大了綠化美化面積。進一步加大城鄉環衛設施建設力度,縣城建成了垃圾填埋處理場、污水處理廠等環衛設施,12個鄉鎮主要集鎮建成農村生活垃圾焚燒爐27臺,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得到初步治理。2014年末,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43%,林木綠化率達66.89%。
“要讓環境得到保護,關鍵是要讓群眾在綠色之中能致富。現在,茶葉、核桃、蠶桑這些產業,就是村民的‘綠色銀行’,大家不用砍樹、不用破壞環境,也更能致富了。”王雙林說。如王雙林所言,昌寧堅持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大力發展以茶葉、核桃、澳洲堅果、油茶、中藥村等生態產業,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縣有生態茶園25萬畝、核桃基地180萬畝、澳洲堅果9.5萬畝、紅花油茶9萬畝、蠶桑6.5萬畝,逐步發展壯大的綠色產業,為群眾鋪筑起了“綠色致富路”,編織出“綠色夢想”。
“這幾年的發展,讓我明白了只有保護環境,才能更好地生存。現在,我就盼著好好種桑養蠶,培植茶葉、核桃,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李定武道出了昌寧城鄉居民對生態保護的認識和對未來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