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昭通天麻產業突破口
瞄準全國之最的“兩基地一中心”和昭通最有特色、最具競爭優勢、最有市場影響力、最具輻射帶動力支柱產業目標,昭通在全國首家成立了天麻特產局及研究院,制定了天麻產業發展規劃,系統出臺了天麻產業發展意見、資金投入機制、考核辦法等,撕開了昭通天麻產業發展突破口
昭通天麻產業化之路發展十分緩慢,與文山三七相比,昭通天麻就成了“小矮人”。
云南自古有“南三七,北天麻”的說法,更是昭通人引以為自豪的特色優勢產業,然而,到上世紀50年代,昭通全市野生天麻年收購量僅有30噸左右。由于麻農對野生天麻殺雞取卵式的采挖,使得昭通的野生天麻數量銳減。為探索天麻的產業化之路,通過半個多世紀的仿野生種植研究,昭通天麻“兩菌”技術研發取得歷史性突破,成功實現天麻“兩菌”從實驗室走向車間,使昭通天麻從零散種植傳統走向了規范化、規模化種植。
作為我省“兩強一堡”戰略中打造醫藥大省最響的兩張靚麗“名片”之一,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在《關于加快發展云藥產業的決定》中,特別提到要大力發展天麻、三七、燈盞花等系列產品; 2004年,省政府在制定《關于實施云南省優勢農產品推進工程的意見》中,明確了重點要支持天麻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并將天麻加工機械列入了財政農機補貼范圍。
在云南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省政府又明確提出要把云藥產業打造為繼云南煙草產業之后又一新的支柱產業。《規劃》中明確提出在昭通仿野生種植天麻5萬畝,并相應完善產業鏈布局,促進產業資源集聚,做粗、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競爭優勢明顯的天麻產業格局,成為云南生物醫藥產業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把昭通天麻作為昭通農業產業化撕開突破口、打開新局面的排頭兵來對待。”2011年9月,時任昭通市長劉建華在全市天麻產業發展專題辦公會上向全市592萬干部群眾發出了大干天麻產業的“動員令”和“集結號”。
針對昭通天麻產業發展中存在著源遠流長而品牌效應低,種植悠久而規范化程度低,品質優良而市場占有率低,原料相對充分而加工層次低,多家開發而規模化程度低,管理多頭而服務能力低“六個低”現狀。昭通市確立了昭通天麻產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特有的野生天麻種質資源為依托,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產業發展理念。制定了建好兩個基地(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和菌材林基地);兩個中心(“兩菌”和良種繁育中心、中國·昭通國際天麻交易中心),一個園區(中國·昭通天麻生物產業園區)的“221”工作思路。確立了昭通市天麻產業近期(2012—2014年)為打牢基礎期、中期(2015—2020年)為加快發展期、遠期(2020年以后)為產業成熟期 “三步走戰略”。力爭在2020年以后,全市天麻仿野生種植面積穩定在10—15萬畝,總產值達到220億元以上,產品開發形成以藥品為主,食品、保健品并舉的產業體系。把昭通建設成為全國最優的有機天麻產品基地、全國最好的天麻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天麻交易市場,使天麻產業成為昭通最具競爭優勢、最具市場影響力、最具輻射帶動力的支柱產業目標。
在認真審視昭通天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短板和優勢后,昭通市通過深入的研究,要做大做強天麻產業,必須要有專門的機構,因此,昭通在全國首家成立了天麻特產局和天麻研究院,并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領導為組長,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等幾套班子領導參加的天麻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及時選調、招考充實了市天麻特產局和研究院科室人員,建立完善了內部管理制度;指導天麻種植縣區設立了天麻產業辦公室,在基地鄉鎮成立了天麻產業技術服務站,在基地村選配了天麻產業專職輔導員;相繼制定了天麻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天麻產業發展意見和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確立了由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相關縣按照1:2的比例進行配套投入,基本形成了有領導分管、有部門負責、有人抓落實、有資金投入、有獎勵考核的天麻產業發展組織保障體系。
昭通天麻產業終于撕開了突破口,呈現出機構從無到有、投入從少到多、市場從小到大、產業由弱到強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