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標準規定了甘薯種薯及種苗的繁育規程,適用于河南省各甘薯種薯(苗)產地及栽培區。
2脫毒種薯(苗)的分級標準
2.1 高級脫毒試管苗
即經過嚴格病毒檢測確認不含有已知病毒或指定病毒,且經過株系評選而中選的優良試管苗以及用它離體快繁或防蚜蟲條件下速繁后得到的甘薯試管苗。
2.2原原種
即在防蚜蟲網棚內無病原土壤上栽種高級脫毒試管苗生產的種薯。用原原種種薯在防蚜蟲條件下育出的薯苗叫原原種苗。
2.3原種
即利用原原種苗在具備500m以上隔離條件(即500m 內沒有種植普通帶毒甘薯)而且土壤無病原的田塊生產的種薯。由原種在防蚜蟲條件下育出的薯苗叫原種苗。
2.4良種
即利用原種苗在普通無病留種田塊生產的種薯。良種育出的苗叫良種苗。
脫毒甘薯種薯分級指標
原原種 |
原種 |
良種 |
||
繁殖田葉片病毒顯癥率不大于% |
目測法 |
0 |
0.1 |
1.0 |
血清法 |
0.1 |
1.0 |
— |
|
指示植物法 |
0.1 |
1.0 |
— |
|
莖線蟲病攜帶率不大于% |
0 |
0 |
0 |
|
根腐病攜帶率不大于% |
0 |
0 |
5.0 |
|
黑斑病攜帶率不大于% |
0 |
0 |
5.0 |
|
純度不低于% |
100 |
99.5 |
98.0 |
|
薯塊整齊度不低于% |
85.0 |
85.0 |
85.0 |
|
不完善薯塊不大于% |
1.0 |
1.0 |
3.0 |
注:1.病毒檢測方法及標準參見甘薯脫毒苗病毒檢測方法及標準。
2.薯塊分級(純度、整齊度、不完整薯塊)按GB4406-84標準確定。薯塊整齊度是指重100~250g的薯塊占總量的百分比;不完整薯塊系指機械損傷、蟲鼠咬傷、自然干裂或嚴重畸形的薯塊所占總塊數的百分比。
3脫毒甘薯種薯(苗)生產技術與標準
3.1高級脫毒試管苗生產
3.1.1脫毒莖尖苗培育
選具有本品種特征特性的無病甘薯苗莖頂部3cm長的芽段,用70%酒精、3%漂白粉液分別消毒,在超凈工作臺內解剖鏡下剝離莖尖。將剝離的長約0.2~0.5mm(一般帶1~2個葉原基)的莖尖接種在附加1~2mg/l 6-BA的MS培養基上,26~28℃下光培養,莖尖膨大變綠后轉入無激素的MS培養基上培養成莖尖試管苗。待苗長至5~6片葉時移至營養缽內進行病毒檢測。
脫毒莖尖苗是指莖尖分生組織培養得到的不含有已知病毒或指定病毒的莖尖苗。必須經過本規程中有關方法及程序進行病毒檢測,從中篩選出脫毒莖尖苗。
3.1.2高級脫毒試管苗繁育
經病毒檢測確認的脫毒苗必須進行優良株系評選,淘汰變異株系,保留優良株系。株系評選的方法是:將脫毒苗株系切段快繁成10株以上,每系取5~10株栽種到防蟲網室內,以同品種普通帶毒薯為對照,進行形態、長勢、產量等多方面的觀察評定,選出若干既符合品種特性又高產的最優株系,混合繁殖成原原種。與最優株系相同來源的脫毒試管苗混合快繁,即為高級脫毒試管苗。
高級脫毒試管苗離體切段快繁:將待繁的高級脫毒試管苗在無菌條件下切成一葉一節的切段,扦插在無激素的MS培養基上,在26~28℃, 14~16h光照條件下離體培養,25~30d左右即可長成5~7片葉大小的幼苗,可以進入下一輪切段快繁。
3.2原原種繁育
脫毒甘薯原原種的繁育必須具備3方面的條件。第一,栽種的苗必須是高級脫毒試管苗。第二,必須要在防蟲網棚內生產原原種。防蟲網棚是繁育原原種的重要條件之一,而且所用防蟲網的網眼必須在40目以上,這樣蚜蟲就不能通過,可以大大減少蚜蟲傳播病毒的機會。第三,所用地塊必須是無病原土壤,最好選用多年未栽種過甘薯的土壤。
在繁殖原原種時,要始終貫穿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意識。在網棚內每隔5~10米種植一些指示植物,每隔15天噴灑一次殺蟲藥劑,防治蚜蟲,以防蚜蟲傳毒。防蚜蟲時最好多種藥劑輪換使用,以免蚜蟲產生抗藥性,達不到防治效果。
原原種生產過程中要定期逐株觀察是否有病毒癥狀,一旦發現病株要堅決拔除。如果網棚內所種植的指示植物表現病毒癥狀,整個棚內所繁殖的種薯應降級使用。
3.3原種繁育
原種的繁殖必須具備(1)所用薯苗為原原種苗;(2)具有500m內無普通帶毒甘薯種植的空間隔離條件;(3)所用田塊至少3年以上沒種過普通帶毒甘薯,且為無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等的無病田。
原種繁殖時要密切注意防止病毒再侵染。要在繁殖田內每隔15~20米種植一些指示植物,每15d定期噴灑防蚜蟲藥劑,以防蚜蟲傳毒。收獲前要觀察病毒發病情況,及時拔去病株。收獲時嚴把質量關,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薯塊堅決不入窖。
3.4良種繁育
良種繁育必須具備條件:(1)必須用原種苗進行繁育;(2)所用田塊應為無病留種田,無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等。
各級種薯生產的要求和主要措施
項 目 |
高級脫毒 試管苗 |
原原種 |
原種 |
良種 |
|
選場選擇 |
繁育場地 |
組織培養室 |
防蟲網棚 |
無病留種田 |
無病留種田 |
留種面積 |
占大田栽培面積0.001% |
占大田栽培面積0.1% |
占大田栽培面積5% |
||
場地要求 |
地勢高燥,土壤較肥,最少5年以內未種過普通甘薯,無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等病原 |
地勢高燥,土壤較肥,最少3年以內未種過普通甘薯,無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等病原 |
地勢高燥,土壤較肥,無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等病原 |
||
灌溉條件 |
有 |
有 |
有 |
||
脫毒薯種(苗) 來源 |
莖尖培養得到的脫毒苗 |
高級脫毒試管苗 |
原原種苗 |
原種苗 |
|
防病毒條件 |
隔離條件 |
用40目防蟲網隔離 |
與普通甘薯隔開500米以上 |
與普通甘薯田塊隔開 |
|
治蟲 |
每15天噴藥治蚜1次,最少噴8次 |
每15天噴藥治蚜1次,最少噴6次 |
每15天噴藥治蚜1次,最少噴6次 |
||
拔除病雜株 |
4次 |
2次 |
1次 |
||
淘汰病雜薯 |
1次 |
1次 |
1次 |
||
指示植物 |
每隔5~10米種1株巴西牽牛 |
每隔15~20米種1株巴西牽牛 |
無 |
||
培措施 |
育苗方式 |
加溫多級育苗、采苗圃繁苗 |
加溫多級育苗、采苗圃繁苗 |
陽畦及加溫育苗、采苗圃繁苗 |
|
密度 |
3000~4000株/666.7m2 |
3000~3500株/666.7m2 |
3000~3500株/666.7m2 |
||
栽種時間 |
夏薯 |
夏薯 |
夏薯 |
||
施肥 |
N、P、K高肥地按1:1:2施用,中肥地按1:1:1施用 |
N、P、K高肥地按1:1:2施用,中肥地按1:1:1施用 |
N、P、K高肥地按1:1:2施用,中肥地按1:1:1施用 |
||
田間管理 |
抗旱排澇,控制旺長 |
抗旱排澇,控制旺長 |
抗旱排澇,控制旺長 |
||
收獲期 |
正常偏早 |
正常偏早 |
正常偏早 |
||
儲藏 |
10~13℃ |
10~13℃ |
10~13℃ |
||
種薯藥劑處理 |
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500倍或90%甲基托布津800倍浸種10分鐘 |
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500倍或90%甲基托布津800倍浸種10分鐘 |
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500倍或90%甲基托布津800倍浸種10分鐘 |
4脫毒苗的病毒檢測方法與標準
4.1脫毒苗的病毒檢測方法
4.1.1目測法
目測法是根據甘薯葉片和薯塊上出現的典型癥狀判斷甘薯是否感染病毒。甘薯病毒病的癥狀主要包括:(1)葉斑型。主要有紫色羽狀斑、紫斑、紫環斑、黃色斑或者枯斑(2)花葉型。苗期感病后,初期葉脈呈網狀透明,后沿葉脈出現不規則黃綠相間的花葉斑紋(3)卷葉型。葉片邊緣上卷,嚴重者可形成杯狀(4)葉片皺縮型。病苗葉片較小,皺縮,葉緣不整齊,甚至扭曲畸形(5)葉片黃化型。包括葉片黃化及網狀黃脈。薯塊上的癥狀主要是產生黑褐色或黃褐色龜裂紋。
病毒病的癥狀可因病毒種類、甘薯品種以及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因此根據癥狀只能作初步判斷。另外,目測法還應注意區分甘薯品種特性以及由于土壤水份對大、營養失調等原因造成的生理病害與病毒病癥狀的差異。
4.1.2指示植物法
常用巴西牽牛(Ipomoea setosa)作指示植物,幾乎所有侵染甘薯的病毒都能感染巴西牽牛,因此,將薯苗嫁接在巴西牽牛上,從巴西牽牛的顯癥情況可判斷薯苗是否帶毒。具體嫁接方法如下:以薯苗芽尖作接穗,將芽尖削成楔形,另將具3-4片真葉的巴西牽牛作砧木,在其莖中部切一斜口把楔形接穗插入,用封口膜扎住,置防蟲網室內遮陰保濕3-4天,然后在自然光照下觀察記載牽牛的顯癥情況,一般嫁接后25~30天左右開始出現癥狀,顯癥初期新生葉出現系統性明脈,以后發展為花葉或皺縮等癥狀。
4.1.3甘薯病毒的血清學檢測
常用的血清學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或在此基礎上改進的斑點酶聯免疫吸附法(Dot-Blot ELISA)等。Dot-Blot ELISA具有快速和能檢測大量樣品的特點,在大量檢測樣品時較常應用。具體檢測方法如下:
(1)樣品處理:取直徑約為1cm的樣品葉片(約0.1g),加入1ml抽提緩沖液,迅速研磨,置小離心管中,取上清液供檢測用。
(2)點樣:將NC膜在TBS(20mM Tris-HCl, pH7.5, 150mM NaCl, )中充分濕潤,然后放在一張干燥濾紙上,讓其稍事干燥,用鉛筆作好記號,用微量取樣器進行點樣,點樣后讓NC膜自然干燥。
(3)反應:
(a)封閉: 將點樣后的NC膜轉入封閉液(TBST+5%脫脂奶粉)中封閉1小時或4℃封閉過夜。
(b) 第一抗體反應: 封閉后的NC膜用TBST(20mM Tris-HCl, pH7.5, 150mM NaCl, 0.05% Tween-20)漂洗2-3次, 每次5-10分鐘, 加入用TBST稀釋的病毒?;寡?span>(1:2000) 37℃保溫1小時, 再用TBST洗膜3次, 每次5-10分鐘。
(c) 第二抗體反應: 加入TBST稀釋的堿性磷酸酯酶標記的羊抗兔IgG(1:5000), 37℃保溫1小時, 再用TBST洗膜3次, 每次5-10分鐘。
(d) 顯色: 避光條件下, 將NC膜置于含330μg/ml NBT和165μg/ml BCIP的堿性磷酸酯酶緩沖液(100mM Tris-HCl, pH9.5, 100mM NaCl, 5mM MgCL2)中顯色至樣點清晰, 將膜放入蒸餾水中漂洗, 終止顯色反應。取出晾干, 拍照。
4.1.4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
近年來,隨著分子病毒學的發展,一些甘薯病毒(例如SPFMV、SPLV等)的核苷酸序列已經清楚,根據已知的核酸序列,設計特異引物,利用RT-PCR可快速檢測甘薯病毒和病毒的不同株系。也可利用核酸探針,通過核酸雜交的方法檢測病毒的存在。
4.2 不同級別脫毒苗的檢測
由于甘薯脫毒苗在繁育過程中極易受到病毒的再侵染,因此,在繁種過程中,除根據不同級別種薯的繁種要求采取防治蚜蟲等必要措施外,還應加強病毒的檢測,及時淘汰感病種薯以保證脫毒種薯的質量。根據不同級別種薯對病毒感染率的要求,可采取不同的病毒檢測方法。
4.2.1 莖尖苗的檢測
莖尖苗的檢測可首先采取目測法。由于脫毒莖尖苗和帶毒莖尖苗在形態、長勢上有明顯差異,前者生長快、葉片平展、植株較健壯;后者長勢弱,葉片上常出現花葉、明脈和褪綠斑等癥狀,因此,可先用目測法淘汰弱苗和顯癥苗。然后再用血清學方法或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篩選,經血清學或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呈陰性的樣品再進行嫁接。每個莖尖苗一般嫁接3-5株,有1株發病即認為該樣帶毒,對于都不發病的樣品應再重復嫁接1次。
4.2.2 原原種田的檢測
脫毒原原種的繁殖一般在防蟲網室內進行,原原種田病毒的檢測方法是:首先在原原種田種植若干株巴西牽牛,定期觀察巴西牽牛是否顯癥、以判斷是否有蚜蟲傳毒;對原原種田還要進行定期普查,及時淘汰顯癥株和變異株;另外對原原種田要定期取樣,用血清學方法或嫁接指示植物的方法進行檢測,以判斷原原種田病毒的感染情況,對于病毒感染率超標的繁種田要降級使用。
4.2.3 原種田的檢測
脫毒原種的繁殖要在有一定隔離區的地方進行,即周圍500米內不能種植非脫毒薯。原種田的病毒檢測以目測法和田間種植巴西牽牛為主,必要時田間取樣用血清學方法檢測病毒的感染率。
4.2.4 良種田的檢測
良種田的病毒檢測以目測法為主,就是要定期對良種田的發病率進行調查,必要時也可抽樣用血清學方法檢測,當發病率超過一定標準時就不能再作為種薯使用。
4.2.5不同級別脫毒苗的質量標準
根據不同級別脫毒苗對病毒感染率的不同要求,初步制定以下判斷標準,病毒感染率超過一定標準的應降級使用。
甘薯脫毒苗病毒檢測方法及標準(試行)
種苗級別 |
取樣方法 |
檢樣數量 |
重復次數 |
判斷依據 |
檢測標準 |
備注 |
|
試管苗 |
a.血清法 b.指示植物法 |
試管苗 |
3株/株系 |
2 |
a.血清學檢測陰性 b.嫁接所有重復均不顯癥 |
顯癥率為0 |
|
原原種苗 |
a.目測法 b.血清法 c.指示植物法 |
5點樣方取樣 |
目測普查 50株/畝 100株/畝 |
2 |
嫁接不顯癥或血清反應陰性 |
目測顯癥率為0;血清及指示植物陽性率小于0.1%. |
目測顯癥率大于0.1%者可降級為原種使用。 |
原種苗 |
a.目測法 b.血清法 c.指示植物法 |
5點樣方取樣 |
多點普查 100株/畝 50株/畝 |
2 |
同上 |
目測顯癥率小于0.1%;血清及指示植物陽性率小于1%. |
顯癥率大于1%者可降級為良種使用。 |
良種苗 |
a.目測法 b.血清法 |
隨機多點取樣 |
100株/點 |
3-5 |
依癥狀判斷 |
目測顯癥率小于1%. |
5脫毒甘薯繁育供種體系
脫毒甘薯的繁育體系是指經?。ㄊ?、區、縣)有關部門核準,由不同單位組成的完成的脫毒甘薯、馬鈴薯種薯及種苗生產的各層次、各環節任務的組織整體。
良種利用2年后增產效果就不再明顯,需要每2年更換一次新脫毒薯種。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生產和經濟條件,建立起脫毒甘薯繁育與供應體系,以源源不斷地為生產提供優良脫毒薯種,確保脫毒甘薯增產潛力的最大發揮。各級繁育供應體系的設置及職責如下圖所示。
脫毒甘薯繁育、供應體系示意圖
繁育供種體系 |
|
職責范圍 |
省級脫毒與檢測中心 |
→ |
1.篩選品種 2.莖尖組織培養誘導莖尖苗 3.病毒檢測與種苗質量鑒定 4.優良脫毒莖尖苗株系的篩選 5.高級脫毒試管苗速繁與供應 6.原原種繁殖與供應 7.技術培訓與指導 |
|
||
市(縣)級種薯繁育基地 |
→ |
1. 設置防蟲溫網室,建立原原種繁殖基地 2. 引進高級脫毒苗快繁 3. 原原種、原種生產、貯存與供應 4. 原種病毒檢測與質量監督 5.技術培訓、指導 |
|
||
縣(鄉)級種薯供應基地 |
→ |
1. 設置隔離區,建立原種繁殖基地 2. 引進原原種育苗、速繁 3. 原種、良種生產和供應 4.良種種薯管理與質量監督 5.技術指導、培訓 |
鄉(村)級種薯供應基地 |
→ |
1. 選擇無病留種田,建立良種基地 2. 良種生產、供應 3. 脫毒甘薯栽培技術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