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不用鐵鍬挖,用手就能刨出來,而且畝產達到四、五噸,并且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上市,每公斤賣到四、五元,一畝的收入達到萬元以上。紅心的獼猴桃一開始就按歐盟的有機標準生產,品相好的一個賣到20元人民幣。楊梅剛上市時,一公斤賣到160元人民幣。豆制品的產值達到10億,劍指百億。
這一切,對一個山區貧困小縣來說,有些“天方夜譚”的感覺,但事實上卻是千真萬確。作為云南第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石屏的“農業經”念得非常有內容,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令人側目。在多年的發展中獲得巨大成功且嘗到甜頭的石屏高原特色農業,讓這里的百姓感慨萬千:“這土地里能盤出金子來”。
謀局:五年大成
“九分山有余,一分壩不足。”這是對石屏生存環境客觀真實的寫照。這樣的生存條件,決定了過去的貧困,也給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不過,這樣的地質條件和多樣氣候,也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帶來了契機。
2008年,李建陽履新石屏擔任縣委書記。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縣委提出了“生態優先、農業穩縣、工業富縣、開放活縣、文化旅游興縣”的發展思路。尤其是農業,提出到2020年,完成150萬畝的低效林改革,以楊梅為主的水果種植達到30萬畝,以核桃為主的干果達到30萬畝,以竹子為主的經濟速生林達到30萬畝,以云南松為主的經濟林種植達到60萬畝。
按照這一發展思路和目標,石屏在2010年就成為全國的典型。到了2013年,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無公害蔬菜、優質林果、特色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等農業產業支柱。2012年8月,石屏縣被云南省政府認定為第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
2013年,全縣完成糧食種植面積43.90萬畝,總產糧食12.90萬噸;種植蔬菜30.13萬畝,總產84.44萬噸,實現產值7.24億元;以大楊梅為主的水果種植面積累計達22.2萬畝,總產17.37萬噸,產值4.88億元;水產養殖面積10.90萬畝,實現產量1.14萬噸,漁業總產值1.47億元;生豬、牛羊、雞鴨等畜禽養殖不斷擴大,畜牧業產值達17.86億元。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7.97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35.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27元,比2012年增加1000元,增幅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