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菜農為韭菜鏟葉、蓋棚,準備50多天后在“雙節”期間上市之時。然而甘谷縣謝家灣鄉劉河村的幾十戶村民卻只能站在自家有架無棚、一片荒蕪的韭菜地頭望地興嘆。村民稱自今年4月以來,本來長勢良好的韭菜大棚被地邊暴漲的灌溉渠水淹了無數次,以致菜死地荒。
村民投訴:種植多年的韭菜地荒了
11月21日,甘谷縣謝家灣鄉劉河村一村民劉學中給本報打電話稱:“今年4月的一天,我種韭菜的兩個棚被從磐安鎮下來的灌溉渠水淹了,長得綠油油、脆生生的1畝多韭菜開始葉片泛黃。盡管我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因距離第一次被淹時間不長,又一次水漫大棚,韭菜最終葉爛根朽。”
記者前往劉河村采訪時,年過半百的村民鮮想玉對記者說:“近些年來,一家老小幾乎都圍著大棚轉,成天收菜、賣菜忙得不亦樂乎。今年倒好,地被淹后大半年時間賦閑在家,心慌慌的也不知干個啥好。”
據村民講,他們種植的反季節大棚韭菜一年收三茬,頭茬、二茬、三茬分別在一年中的臘月、二月、三月上市,其中頭茬在價錢好時能賣到每公斤五六元左右,一個棚平均收益在1.4萬至1.5萬元左右,因此農民種植的積極性都很高。然而進入今年4月以后,劉河村4組60多戶村民種植多年的大棚韭菜卻不得不因被淹而拆棚。
記者目睹:個別菜地變身“魚塘”
記者在劉河村看到,該村上百個大棚除極個別尚在外,其余均有架無棚,有的地表裂著大口,死掉的韭苔如麥茬似的戳在地里,有的雜草叢生、一片荒蕪,個別尚存的大棚韭菜葉片泛黃。靠近最東頭的4個棚里至今一片汪洋,變身“魚塘”。在田間地頭,十幾名村民圍在一起,心急如焚地盤算著如果來年還是這樣的話,這些地該怎么辦?
村民鮮想玉抱著孫子指著被水浸泡的地說:“這里有我占地1畝的一個棚,自從被淹至今已有7個月時間,曾經給村委會領導多次反映過此事,但村上也無能為力。”
記者采訪時,一名村民掀起棚上的塑料紙,伸進地里拔了一撮韭菜指著葉尖說:“原本抱著一絲希望把棚留了下來,可現在看來還是不行,菜葉泛黃根部出現腐爛,想趕今年臘月間上市是不行了!”
據了解,甘谷種植韭菜多年,因品質優良而走俏市場,其中磐安鎮以燕家為主的韭菜產地2003年被甘肅省農牧廳認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007年通過續展認證。與此同時,甘谷“燕家韭菜”于2007年取得國家工商局注冊的“燕家”牌蔬菜商標。
調查走訪:退水渠退水不暢所致
菜地被淹,到底因何造成?村民一致認為,“罪魁禍首”是自西向東從地里穿過的灌溉渠退水段部分因下游退水不暢,導致傾泄而下的大量退水沖過水渠護坡淹了大棚。
據了解,穿地而過的灌溉渠名為新馬灌渠。記者自東向西沿渠走了400余米發現,這條寬約80厘米、深不足1米的退水渠垃圾遍地,致使本就不深的水渠更淺。在退水渠中段,一位年過六旬的老者正用鐵鍬不停地將渠里的垃圾往外掏,在渠的沿線,從渠里掏出的爛塑料紙、韭菜根葉等垃圾隨處可見。
記者就此事采訪劉河村村支書鮮義海時,鮮義海說,看著幾十戶村民的百余畝地今年白白荒著,村委班子成員心里也很著急,為此,他曾不下10次找過謝家灣鄉政府,據說鄉上也將此事向縣里相關部門反映過,然而至今也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答復。“受損失的棚少說也有百十個,一個棚損失保守按1萬元算,農民的損失在百萬元左右!”鮮義海說。
水務部門:將疏浚渠道并新開退水渠
記者就此事采訪甘谷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時得到的答復是,新馬灌渠是甘谷縣2010年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的建設內容之一。該工程于2010年12月8日開工建設,2011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建設內容。2011年7月21日,新馬灌渠移交磐安鎮水利管理所,并簽訂了灌渠管理移交協議。
據甘谷縣水務局講,劉河村民反映的事發地處在新馬渠劉河段,該段屬于退水渠道,由于上游村民隨意向渠道內傾倒雜草、廢棄農產品和生活垃圾等,久而久之,大量的雜草、雜物在退水渠出口段淤積,且沒有及時疏導,致使退水渠出口堵塞,渠水溢出渠堤,造成劉河村部分農田被淹。針對這個問題,縣水務局責成磐安水利管理所督導和協調上游村民,不再隨意向渠內傾倒雜草、雜物,并及時對渠道及退水渠出口等淤積部位進行疏浚,以保證新馬渠劉河段退水渠通暢,退水及時。與此同時,縣水務局將邀請設計部門在新馬渠中、下游尋找一處有利于退水的位置,另建一條退水渠,以保證在劉河段退水不通暢時,能及時從上游快速切斷水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