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統村莊的美麗嬗變
程永康 向斌
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池塘、潔凈的農家小院……金秋十月,來到江西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樟樹市大橋街道江邊村,眼前一幅美麗鄉村圖景。“幾年前,這里還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鄰里不和的‘亂村’,經過持續環境整治,村莊布局、生產生活方式和農民觀念發生了轉變,村里舊貌換新顏。”江邊村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會長皮文達說。
村莊布局之變:
生豬進“小區”,耕牛換“鐵牛”
距江邊村1公里外,7家標準化養殖場和10多個沼氣池整齊排列。“這是村里規劃的牲畜養殖區,全村的豬都關在里面。”皮文達說。
江邊村有39戶人家,村民168人。過去,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有牛欄、豬圈,污水橫流、臭氣熏天。2007年,該村被列為江西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里下決心發展規模化養殖,改變人畜混居的狀況。當年年底,生豬、耕牛陸續搬出了村莊,住進了標準化“新房”。
規模養殖效果顯而易見。“以前在村里養豬,豬舍小,養豬只能算副業,現在規模養殖,收入高多了。”村民皮國如說,他建的200多平方米豬舍,年出欄100多頭豬,收入7萬多元。規模大了,環境好了,2011年,他修建了10平方米的沼氣池,產出的沼氣用于豬舍照明和供暖。
生產方式也在變。“這些年政策好,各種農機具成了主力軍,以前的耕牛派不上用場。”村民皮建軍說,村里多數人把水田流轉出去,洗腳上岸,進城務工。“以前我家有4畝多水田,加上養豬、喂牛的收入,一年也就掙個1.5萬多塊錢。現在進城務工,一年最少能掙3萬塊錢。”
生活習慣之變:
污水排出村,垃圾要分類
臨近中午,村民皮曉英在廚房忙著擇洗白菜,洗凈的白菜放進菜籃后,她麻利地將盆里的污水倒入廚房后面的排污口。“多虧村里修了地下排污管,房前屋后干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