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寧枸杞:紅火背后去“虛火”
本報記者 周志忠 朱磊
中國枸杞看寧夏,寧夏枸杞看中寧。在中寧,枸杞是富農第一產業,農民現金收入50%以上來自枸杞產業。但在“紅火”背后,中寧也同樣感受著前所未有的“成長壓力”。
內外交困
外地枸杞搶占中寧枸杞市場,標準原因導致出口困難
9月30日,寧夏衛寧平原淅淅瀝瀝下起雨。中寧縣舟塔鄉鐵渠村的嚴維國夜半聞聽雨聲便起身將庭院里晾曬的鮮枸杞用塑料布苫蓋了起來。
“這雨下個一天半天就停還無大礙。如果連陰天,那農民的損失可就大了。”嚴維國說。今年夏秋接連三場大雨,杞果平均損失36%。雖說保險公司按每畝地94.5元給了些農業險補償,但根本彌補不了因為陰雨連綿爛在樹上的枸杞所造成的損失。
嚴維國給記者算了筆賬:“過去采摘1斤鮮果付費0.5元,現在升至2元。按5斤鮮果晾曬1斤干果計,售1斤枸杞干果30元,剔除10元采摘勞務和其它費用,幾乎掙不到多少錢。”
作為鐵渠村黨支部書記,嚴維國不僅操持家里一畝5分地的枸杞,更為全村乃至全縣枸杞的發展操著一份心。
中寧枸杞乃寧夏五寶之首,品牌價值逾32.7億元,列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排行榜第十九位。但是,與枸杞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嚴維國清醒意識到,中寧枸杞時下發展面臨著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壓力。
3年前,村上一些人去甘肅武威、張掖以每畝300元承包百畝荒地搞枸杞種植。如今發展到村上四五十戶人家異地開發5000多畝地種枸杞。
嚴維國說,中寧枸杞的采摘季為6月下旬到10月底,7天一茬,夏、秋果有12個采摘期;而青海枸杞由于氣候原因8月開始采摘,只需3個采摘期,相比而言省了不少用工費,且收獲的枸杞以個大、皮厚聞名,大有趕超中寧枸杞之勢。
另一重壓力來自國外。多年來,美國、歐盟等中寧枸杞主要出口國,沒有制定枸杞及產品衛生質量安全標準,導致中寧枸杞出口難。
中寧縣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彥華說:“在‘買全國、賣全國’的中寧國際枸杞交易市場,其它產地的枸杞也混用中寧枸杞包裝箱,造成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局面。既難保證中寧枸杞的價格優勢,也對中寧枸杞的品牌形象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