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決定》明確提出,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廣大農民工為城鎮化作出重要貢獻,如何保障其在醫保、社保、教育、住房等方面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務?
朱信凱:實現公民醫保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遷移,是實現“人的城鎮化”的題中之義。當前,農民工醫療保險參保率低、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低,使農民工因病致貧的風險性大大增加。下一階段,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重點應是縮小城鄉醫療保障差距。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發展,提高新農合籌資標準,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同時,新增醫療衛生資源要重點向農村和小城鎮傾斜,建立城鄉和區域間對口支援的長效機制,夯實小城鎮醫療服務能力。
養老等社會保障有著落,農民工才能真正在城中安家落戶。但事實上,現在農民工參保率普遍偏低。由于流動性大,省際間參保標準不一、權利標準不一,農民工參保意愿低,即使參保也很難堅持。因此,必須努力擴大社會保險對農民的覆蓋面,抓緊制訂社保制度城鄉銜接和跨地區轉移續保的辦法,加強對企業繳納保險的監管,讓農民工能夠參保、愿意參保。
在農民工屬地化公共服務中,阻力最大的是住房保障和教育保障問題。發達地區的城鎮吸納了大量外來人口,但即便小學義務教育能夠保證,如不放開初中和高中教育資源,那么隨遷子女還是要回到原籍上學。因此,需要加大中央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統籌力度,對于外來人口比例較大、行政級別較低的城鎮給予優惠政策。還要積極探索異地高考改革方案,減少異地教育、異地高考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