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陸豐市,特別是甲西鎮的博社村、西山村、濠頭村,這些村子不大,但家庭作坊式的制毒模式幾乎傳遍全村,如博社村更是形成堡壘村。”參與行動的警員介紹,在陸豐當地的確有民警參與販毒和通風報信。
他解釋:“這個地方工資不高,民警也很辛苦,工作量大,一個月2000元多一點。無利不起早,有的民警看別人有車有房心里不平衡。”汕尾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楊志明介紹,除此次行動抓到蔡東家等14名干部充當“保護傘”外,2013年6月,陸豐當地已經輪換了一批官員。此外,去年,汕尾市已經有21名黨政干部受到黨紀處分追責,其中7名被雙規。干部中包括當地鎮長、派出所所長等人,目前該市正教育基層干部,端正發展思路,要勤勞致富不搞歪門邪道。
揭秘
涉毒“第一大村”兩成家庭制冰毒
新快報訊汕尾陸豐市于2011年被國家禁毒委列為涉毒重點整治地區。陸豐冰毒制造集中在三甲地區(甲東、甲西、甲子三鎮),而博社村則是陸豐地區涉毒的“第一大村”,該村村民姓蔡,有1.4萬人,兩成以上家庭直接、參股生產冰毒。村里將毒品作為“支柱產業”,家庭運作,總彌漫著一種化學品異味,環境破壞嚴重。
“禁倒制毒垃圾”成公告
因為冰毒制造產業化,博社村污水橫流,地表水嚴重被污染。
“菜園毀了!荔枝園也毀了!”有村民訴苦,現在連水也毀了,冰毒成了斷子絕孫的產業。據村民介紹,由于生產冰毒需要大量的電力,原本脆弱的農村電網滿足不了需求,因此經常斷電,一斷就是一兩個星期,所以基本上每家每戶也都配備了發電機。
由于博社村人口密度極大,村道狹小,房子低矮,使得有限的空間無法滿足存放冰毒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需求。有村民直接把原材料或是半成品存放在屋與屋之間不到一米寬的過道上,可謂明目張膽,有的則用迷彩網遮起來。而膽子小一點的,就在自家弄個密室小規模制造冰毒。
在博社村村口,垃圾堆放處曾立了一個落款為“村委會”告示牌:嚴禁亂倒制毒垃圾!在村里的空余地帶和暫未建房的宅基地上,堆滿了近兩米高的垃圾,臭味難聞。禁毒民警告訴記者,這些垃圾都是制作冰毒所產生的,“從流出的污水就可以辨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