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春晚,青年歌手王錚亮的一首《時間都去哪了》唱紅了很多人的眼眶,就連國家主席習近平,都在接受俄羅斯媒體采訪時感嘆:“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受這首歌的影響,很多人開始計算自己過去一年的時間都花在哪了。“2012年,我每周有20個小時用來開會,處理各種文字工作需要15小時;而2013年,每周開會的時間縮短到了12小時,處理文字的時間降到了10小時以內。”國家統計局財務司司長張仲梁這樣介紹自己過去兩年的時間分配使用情況。
前后兩年的差別為何如此之大?在張仲梁看來,這全是托了八項規定的福。“是八項規定把公務員們從文山會海中,從酒桌上解放了出來。”2014年4月9日,在中國傳媒大學MBA學院的講座上,他幽默的語言引起臺下一片笑聲。
新規管住全國干部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八項規定言簡意賅,擲地有聲,沒有說教,要求卻非常具體。概括起來就是:改進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活動、精簡文件簡報、規范出訪活動、改進警衛工作、改進新聞報道、嚴格文稿發表、厲行勤儉節約。”張仲梁說。
八項規定剛出臺的時候,并沒有引起各級官員和民眾太大的重視。有報道說,我國曾先后出臺數以百計的整治大吃大喝的文件,但直到2012年,我國各級官員出席飯局的次數依然高得驚人。
按照張仲梁主持的課題組進行的一個調查,2012年,我國中央政府司局級干部平均每周有1.1次飯局,省政府的司局級干部平均每周有1.3次飯局。到了基層,花在吃飯上的時間則更長:市長平均每周15.1次、縣長則達到了每周18.2次。然而,八項規定面世后的2013年,這一數字卻急劇下降:中央政府司局級干部平均每周飯局只有0.2次、省政府司局級0.5次、市長10.2次、縣長12.2次。
官場上因此流行起這么一種說法:“沒想到八項規定的力度這么大,范圍這么廣,影響這么深,效果這么好。”而據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調查,91%的被調查對象對八項規定充滿好感,82%充滿新期待,80%的人認為身邊的黨員干部有了作風上的改變。
八項規定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威力,張仲梁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傳教士”效應和“組合拳”效應。
八項規定出臺后第三天,習近平視察深圳,全程輕車簡從,既沒有封路,也沒有任何歡迎橫幅和迎送車隊。在深圳期間,習近平沒有入住專門接待領導人的迎賓館1號樓,而是選擇了位于市中心福田區深南大道上的五洲賓館普通商務套間,吃的也是該賓館六菜一湯的自助餐。
之后的12月29日,李克強冒著細雨前往湖北恩施的大山深處看望居住在那里的村民,了解民情。李克強一行兩輛中巴車,多次在路口停車讓群眾車輛通行,一度傳為佳話。領導人以身作則的“傳教士”效應無疑是八項規定最好的宣傳。
張仲梁更將此后中央出臺的一系列輔助規定,視作配合八項規定的“組合拳”。2013年1月,中紀委出臺嚴禁用公款搞拜年活動,嚴禁向上級部門贈送土特產,嚴禁違反規定收送禮品、禮金等六項禁令。3月,李克強鄭重承諾,本屆政府任期內,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5月,中央紀委下發通知,要求紀檢監察系統在職干部職工在規定日期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種名目的會員卡,做到“零持有”。6月,反“四風”(即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還有8月禁辦豪華晚會,9月禁送月餅,10月禁印賀年卡,11月禁止采購煙花爆竹,12月禁止喪葬禮金……“如此高密度的限禁措施,前所未有。”
政治:實現了對權力的約束
有學者研究指出,當權力失去20%的監督時,它就蠢蠢欲動;當權力失去40%的監督時,它就破門而出;當權力失去60%的監督時,它就鋌而走險;當權力失去80%的監督時,它就敢于踐踏一切法律;當權力失去100%的監督時,它就不怕上斷頭臺。
在張仲梁看來,八項規定對中國政治的改造,主要表現在對權力的約束上。去年,全國共查出違反八項規定人員2.4921萬人,處分7000多人。
很多過去習以為常的事情,現在卻視同違規,這也讓不少人小心謹慎,不敢逾越紅線。張仲梁介紹說,與其它部門下級招待上級不盡一樣,統計系統通常是上級招待下級。因為,上級除了給下級安排統計調查任務外,給不了什么“好處”。所以,基層統計機構的同志來了,上級機關會請人家吃頓飯,喝杯酒,講講感情,倒倒苦水。“但八項規定實施后,再沒人敢請、沒人敢吃了。”
對權力的約束,還體現在反對奢侈浪費上。有一個例子非常能說明問題。2013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要求對黨政機關占有、使用辦公用房的情況進行全面清理,各級領導干部的辦公室面積如果超過《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規定的標準,都需要騰退。遠在三線城市做裝修工人的湖北小伙張建也感受到了這股強風的凜冽。“那陣子,天天有人來找人裝修,周圍的建材市場都漲價了。”讓張建感到困惑的是,找到他做裝修的基本都是些辦公室,而且是把大空間往小改。后來他才知道,是中央有規定“不許超標”。
行政成本的降低還大大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生態。張仲梁介紹,根據《中國會議藍皮書》的數據,政府主導的會議大概占全部會議的14%,社團和事業單位的會議占30%,企業類會議占56%,也就是說,全國有一半的會議花的是財政的錢。若以2012年全國會議總花費1萬億元計算,則至少有5000億元是政府支出的。
八項規定之后,跟財政打交道的張仲梁明顯感覺到了數字的變化。“2013年,中央部門本級公務接待、公務出國、公車費用分別比2012年節省了43%、38%和11%,會議減少45%。”他還介紹說,按照中央頒布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今后,中央機關除部級以上領導用車外,一般性公務用車將全部取消。”
最讓張仲梁感概的,是政治語系的改變。“長期以來,中國官場形成了一種發言的‘規則’,如何開頭、如何結尾,都有規矩,打破這個規矩就是另類。”“官員發言好像不是說給群眾聽的,而是給領導聽的”,空話套話多,實質內容少。但現在,因為有習近平總書記的引領,官員的講話風格為之一變。不久前,張仲梁參加了“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培訓班”,感受很深。“總書記的講話風格,平實而有深度,形象生動而又耐人尋味。比如,‘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塊頭大不等于強,體重大不等于壯,有時是虛胖’、‘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很有感召力,而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張仲梁認為,語言風格的轉變與施政者的權力觀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基層,“這種轉變,直接關系著對待老百姓的態度”。
經濟:必須付出的代價
相比對政治的改造,八項規定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似乎有些“慘烈”。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3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7810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不扣除價格因素的增長比率)12.3%。這個數據,比2012年12月份15.2%的增速大幅下滑近3個百分點。同期,出口和投資卻分別保持了23.6%、21.2%的增長,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唯有消費出現明顯下滑。
在所有消費品名目中,餐飲業和高檔煙酒“傷亡慘重”。國家統計局2013年1—2月份的數據表明,餐飲收入為4030億元,同比增長僅為8.4%,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餐飲收入1278億元,同比下降3.3%。而所謂“限額以上企業”,大體指的就是高檔餐飲酒店。商務部的抽樣調查也顯示,北京、上海、寧波高檔餐飲企業的營業額,分別大體下降了35%、20%、25%。
針對八項規定對經濟的影響,學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些人認為影響非常大。中國經濟長久以來主要依靠投資,要想良性發展,需要轉向依靠消費拉動。由外需轉內需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目標。如果在轉變過程中突然大幅打壓消費,經濟若想實現持續增長,只能回到依靠投資的老路,過去的問題會繼續惡化。另一些人則認為,八項規定影響的行業有限、時間有限,而且制度會逼著高端餐飲和煙酒行業進行改變,放下身段做中低檔產品。
但在張仲梁看來,八項規定對經濟的影響不能簡單用大或者小來衡量,因為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張仲梁講:“奢靡浪費帶來的經濟增長,短期內雖能拉動需求,但長期看,不僅會扭曲了供需關系、價格關系,而且會引導社會去搞權貴資本主義,讓經濟走向不健康和不可持續。就像在增長和霧霾之間,大家寧愿少一點增長、也要少一點霧霾一樣,在增長和腐敗浪費之間,也應是寧愿少一點增長,也要少一點腐敗浪費。”
談到當下的經濟增長,張仲梁講,中國經濟既有下行的壓力,也有上行的動力。他講,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觀點,中國經濟正在轉入增長速度7%左右或6-7%之間的新常態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已不可能再有過去那樣的高速增長,因為經濟規模、經濟結構和經濟環境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二是李克強總理曾多次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也就是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目前,經濟雖面臨下行壓力,但仍在合理區間。可以預期,政府會講求“戰略定力”,提高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也會注重“底線管理”,不會放任經濟減速跌出合理區間。
社會:重新確立公與私的概念
美國著名思想家丹尼爾?貝爾堪在其經典巨著《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中曾寫道,在后工業社會中,人類必須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個人動機與社會要求之間的關系,換句話說,就是理清公與私的關系,才能有效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
但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中國與外界最大的文化價值差異就出在公私不分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說的是衡量一個男人是否成功有4個標準:工資基本不動、老婆基本不用、煙酒基本靠送、吃飯基本靠請。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2008年,還在統計局負責國際培訓工作的張仲梁前往聯合國,與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會晤交流。在辦公室里,沙祖康遞給張仲梁一瓶礦泉水,并說自己喝的每一瓶水都是用工資買的。這讓張仲梁大為驚訝:“在聯合國,所有工作人員必須為自己辦公室內的水付賬,不管你是自己喝還是請人喝。這就是公私之間嚴格的界限。”
在張仲梁看來,中國社會長期公私不分,部分原因在于制度層面的不清晰。“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無私,似乎所有東西都是公家的。既然我的所有都是公家的,那公家的所有自然也都是我的了。規則的不完善,讓一些人在利益訴求的驅使下,滋生出了潛規則。人追求利益的訴求不僅為古典經濟學所認同,也為社會生物學所證實,如果規則設計有漏洞,或者違規成本低,公與私的界限就會進一步模糊。”
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曾指出,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不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個卓越的見解后來被稱為“塔西佗陷阱”,是西方政治學里的定律之一。張仲梁認為,八項規定的出臺,給重新界定公與私的邊界提供了一個契機。“從社會層面來說,它讓民眾看到了規則可以這樣制定,也讓民眾感受到了規則可以這么管用。而從政府層面來說,八項規定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可以說,八項規定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將遠遠超出其現在表現出來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