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保護區實施“以電代柴”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表示,云南要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有選擇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按照主體功能區劃,優先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可研究建立以生態績效為依據的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建立科學合理的量化評價體系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更為公正、合理的公益林補償政策,提高地方政府和農民群眾保護、建設生態的積極性。此外,還可研究建立以生態績效等為基礎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全省森林、濕地等生態監測網絡體系,對全省自然資源資產以及生態狀況包括生態產品、生態服務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形成生態文明績效評價制度。
他提出,云南應加快建立水電開發生態補償機制,制定《水電開發生態補償條例》,從電站提取一定比例的電力,對流域沿岸的群眾實施“以電代柴”,減少江河沿岸森林植被被低價值消耗,在水電價格中增加生態保護成本和生態補償費,改善江河流域“重開發、輕保護”現狀。
在昆建國際農業合作科研室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朱有勇提出,應加快云南農業科技的跨境合作。
朱有勇建議從3個層面進行全方位合作,即從資源研究到資源共享,從學術交流到科技合作;從品種選育到栽培展示,從生產技術到技術裝備;從糧食高產到市場需求,從科技合作到政策配套。具體為聯合建立跨境農業科技合作研發平臺,在昆聯合建立中國—東南亞南亞國際農業合作科技研究實驗室,開展中南半島的農業資源評價、新品種選育等研究,并為各國科學家提供研究場地、儀器設備和交流平臺,為各國提供科技服務。此外,聯合建立中國—東南亞南亞農業科技重大專項,聯合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打造生物高科技產業聚集區
云南生物醫藥產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有機藥物化學家張禮和認為,政府要制定更合理的政策,鼓勵企業在研發上投入,另外,應建立生物醫藥產業風險投資基金。
張禮和提出,應規劃實施好昆明市北郊(黑龍潭風景片區)這一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究的高聚集區,發揮其具有的誕生一大批高科技生物技術公司、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巨大潛力,進而推動云南省成為我國西南乃至東南亞未來生物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中心。另外,在呈貢區大學城附近部署新型科技園區,為云南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提供絕好的發展后勁。張禮和還建議云南建立專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