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那你知道我是誰么?”
“不知道?!薄胍曃枧_上,這個28歲的大男孩有些羞澀。他沒能認出眼前這位主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倪萍。在這檔名為《等著我》的公益尋親節目里,他來尋找失散多年的母親。
一本雜志曾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倪萍去菜場買菜,被菜販拉住胳膊:“你是倪萍吧?怎么這么老?”菜販說著就哭開了:“是不是過得不好?”
其實倪萍過得挺好,寫書、畫畫,過自己的日子……只是如今,她重回聚光燈下,又成了“站在前臺端盤子的人”。
一個月前,為了減肥,倪萍被助理逼著喝了三天的減肥果汁。那18個花花綠綠的小瓶子,意味著三天的全部飲食。這東西喝得人惡心,喝了三天,倪萍還胖了幾斤。
年輕人都希望倪萍擁有一個華麗的復出。他們建議她全方位“收拾一下”,甚至幫她設計了一系列的“宣傳計劃”。倪萍只說:“罷了罷了,親愛的小同事們,這不是唯一的手段。我們踏踏實實地把節目做好,好館子會有回頭客的。你們努力打造我,能打造成誰?能收拾到18歲?”她讓化妝師卸下了所有的裝飾,淡妝素抹,低調的出場了。
主持人——“倪萍”——這兩個字仿佛是屬于過去的時代。如今的人們再談起那個屬于“倪萍”的舞臺,免不了用另兩個字來形容它——煽情。
倪萍從來沒有回避這樣的非議。復出舞臺之前,她就曾給自己立下規矩:“一不煽情,二不要錢”。
不過這兩天,倪萍還是壞了自己的規矩。
她忍不住哭了兩鼻子,盡管她肯定也知道,如今并不是所有觀眾都喜歡這套。在外人看來,或許那出自她學表演時的“斯坦尼斯拉夫體系”——“進入特定角色情境、找到所需情感定位”。但在熟悉倪萍的人看來,那眼淚一定出自她山東人的真性情。
一天前,她又忍不住打破第二條“戒律”,開始勸人捐款——為了《等著我》節目里,一位癌癥晚期,卻堅持資助著兩個孩子的48歲母親。
不過,在如今的時代,并非所有人都對倪萍抱有善意。在她復出不久后,一家門戶網站就把《55歲 倪萍 十年后重返央視熒屏》的報道,改了個更加勁爆的標題——《倪萍似抱怨央視:估計找不到人了才想起我》。
“本來是她的一句玩笑。”助理小倩有些委屈,“倪萍老師是特別愛開玩笑的人。有人多人不是看個內容,就看個標題?!焙髞?,倪萍干脆接下了《光明日報》的約稿——與其讓別人誤解,還不如自己寫。
很多記者都說,舞臺上倪萍的風格變了,少了煽情,多了親切。有時候,倪萍甚至會收起主持人的“職業感”——盡管那本可以讓節目的沖突更加激烈。比如這一天,她像個老大姐,叫停了嘉賓的發言,好讓臺上的求助者哭著發泄完自己的傷悲。
倪萍自己如此形容新舊兩個舞臺?!按汗澾@樣的時光,每個人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不同于一般的日子?!倍缃瘢约阂鎸Φ氖恰吧鐣畹讓拥目嚯y者”。“主持人就是這樣,在一千種條件下,用同一種主持風格你能完成么?完成不了。好的主持人,基本上是一個服務性的角色。”
“內心的狀態我覺得我還是一樣的?!?/strong>——在倪萍自己看來,當年的煽情腔,如今的拉家常,不意味著倪萍是怎樣的人,只意味著舞臺需要怎樣的倪萍。
5月22日這天,聽說倪萍回來了,央視導演周曉東特意跑到化妝間來看她。當年,他是倪萍曾經的工作伙伴,《綜藝大觀》的制片人,如今他“還有六個月退休”。
“狀態還不錯!”周曉東說。
倪萍開玩笑的興致又來了:“退休出來‘亂嘚瑟’,發揮余熱?!?
“綜藝大觀”這四個字,早已在2003年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離開的時間比倪萍僅僅早了幾個月。雖然,如今它成為了過去時,但在那個娛樂貧瘠的中國,它卻代表著一個嶄新的時代: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檔1990年3月14日開播的節目,是國家電視臺唯一的綜藝欄目。
也正是那時候,倪萍開啟了她的“倪萍”時代——她連續13年站在面對十幾億觀眾的春晚舞臺,并出現在一部部電影里。對于那時的倪萍,“黑土”趙本山的一句話足夠代表性:“倪萍就是我的夢中情人!”
是的,那時候,她,倪萍,是大眾的偶像,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當娛樂節目越來越多樣,綜藝主持人越來越年輕,2004年的春晚舞臺上,倪萍的時代還是結束了。這一天,她最后一次說出了“新年的鐘聲……”
“思想上早就退休了,離開春節晚會,我感覺就退休了?!?
淡出節目舞臺的日子,倪萍開始在家里寫她的第二本書《姥姥語錄》,她出門坐地鐵、打車,有時候也自己上街買菜。當然,人們仍然消費著她的家庭、孩子、婚姻……
50歲那年,倪萍開始畫畫。有朋友說她是“華麗轉身”,她80歲的母親卻聽成了——“滑稽轉身”。
2010年的政協會上,互聯網時代的人們發現:倪萍老了。她跪地為馮小剛等委員拍照的照片,開始被人們調侃。這一次更讓倪萍陷入窘境的是,作為政協委員的她說了一句:“從不投反對票、不給政府添亂”。
倪萍把國家比作父母——“特別知道自己父母不容易,也知道父母的難處,當然也知道父母的缺點,但是在難處、優點、缺點當中,你還得體諒父母……”
這是倪萍的風格。就像她喜歡講另一個故事,來回答你的問題。在過去,這的確是再好不過的標準答案。然而如今,時代變了。
2011年,倪萍被評為“共和國脊梁——十大杰出藝術成就獎”,并出席了頒獎典禮,但媒體很快曝出,這一獎項的主辦方曾向其他參選者收取參選費,并受到民政部的行政處罰。
有人開始質疑倪萍這個“脊梁”——“得了頸椎病”。
那時候的倪萍正忙著在家畫畫,準備出版繼《日子》、《姥姥語錄》之后的第三本《倪萍畫日子》。她幾乎拒絕了所有媒體的采訪,當然她也堅信她姥姥的那句話:“自己不倒,誰也推不倒;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來?!?
倪萍并不關心為何這個時代的人開始把矛頭指向自己。她覺得,這樣的問題,更應該去問那些喜歡批評的人。
在倪萍的質疑者,作家李承鵬看來,倪萍和他的區別“就是《李可樂抗拆記》和《姥姥語錄》的區別,這不是兩本書,是兩個中國。”
當然更多人的情緒,則源于倪萍身上國家電視臺的烙印。盡管她已經離開央視的主持崗位多年,但在這個反權威的時代,“倪萍”——這兩個字本身,就足夠具有代表性。
2012年,倪萍又被媒體描繪成了“啞巴委員”。那一天的政協會上,有記者問她這一年提案,她回答:“這么三言兩語也說不清楚”。隨后有記者問其為何不接受采訪,倪萍喜歡插科打諢的性子又上來了:“孩子,你就當我啞巴吧!”
對于那些莫名其妙的曲解和攻擊,助理小倩說:“有時候我都不大能接受,但她生活的閱歷、經歷的苦難決定她還是可以接受。她是個內心強大的人,不然早就被絆到了?!?
真實的倪萍其實并非對這個國家的苦難毫不關心:汶川地震,她捐了一百萬。扶貧拍賣,她捐了兩幅畫,賣了118萬元。在政協會上,她的提案關注“文化產業”、“打擊山寨”、“留守兒童”“保護文物”。而在微博上,她為了西藏孩子向李娜“逼捐”……
倪萍也會覺得,在這個時代,很多聲音開始帶有惡意:““過去我們批評一個人都得想半天,罵人就更少了?,F在批評、罵人都特別隨便。罵的人挺隨便,聽的人也不當回事兒。我特別堅信這個狀況不會長久,因為這個東西享受的意義不大。就是罵一下解解氣。你知道,人的氣是有限的,就像氣球一樣,撒了氣就挺沒勁的了。你就發現另外的東西挺有勁的——就是那種真正意義上有共鳴的,能夠引領著你往前走的東西?!?/strong>
倪萍開始像給孩子講道理那樣,調皮地作了兩下低頭的動作——當然這道理又有些倪萍式的主旋律:“人越低頭、越低頭,就會栽在地上。人抬起頭,有時候能夠看見陽光。雖然陽光不是每天都有,但其實抬起頭你總能看到陽光曬在身上?!?/strong>
倪萍或許不會同意別人給她貼上“古董”的標簽。她說,“這十年你不是埋在地底下,而是跟著時代在走”。
倪萍的骨子里其實從來沒有放下話筒。很多年輕記者問她:觀眾不同、時代不同,過去的主持人再上這個舞臺是否很難適應?
倪萍又開始用另一個比喻來講述她的道理:“其實你問哪個老年人,說二十年前沒有麥當勞,現在的老人一口不吃? 現在的衣服,大的套小的、小的套大的,我這樣的老年人還不是一樣適應。其實每個人都脫離不了這個時代,不因為時代變化,而不跟時代同步。”
喜歡講笑話的倪萍也會自我調侃,說自己老了、胖了、變難看了……節目錄制的間隙,她像個鄰家阿姨為觀眾解悶。她說自己想不明白為什么新節目的訪談要站著聊:“他們告訴我,我過時了?!F在流行站著聊,你們坐著都是老電視’。好么,那躺著聊還舊社會電視呢!”
生活中的倪萍是個更有趣的人。為了幫欄目宣傳,她重新恢復寫微博的習慣,且更新頻繁:有時炫耀炫耀廚藝,有時嘲弄嘲弄朋友,有時調侃調侃趙忠祥——“幫趙老師漲漲粉絲?!?
“像我們這個年齡,不是心硬了,而是可以特別客觀的面對自己和這個社會,反而活得從容了,不那么著急了,一時半會兒也惹不怒了。所以我會在微博上經常跟他們開點玩笑?!?/strong>
倪萍說她“以前在后廚不需要吆喝,現在出來端盤子一定要招呼”。當然,她也并不擔心“復出”會給自己引來非議:
“我沒有那樣的祈求:‘出來啦!鼓掌!’另外,我對自己也有數,更重要的是從前經歷過,你沒有的事兒,(人家)還把你罵得狗血噴頭。更何況你再有什么事,你都能承受和接受。永遠說人的人,你怎么做他都說。所以你力圖改變他們,真的不大可能。所以你沒有愿望去改變他們。你做的這個事是干嘛,你心里清楚。同時你也知道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還是有尺度的。很多罵聲你也不用怕,有人在看著,有人在聽著,就有是非觀念。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那兩個字:事實。”
事實是,在倪萍的55歲這年,人們很難再為她下一個定義:她是個“好大姐”,還是個“差委員”?
她是電影里演繹苦難的底層母親,是舞臺上表現煽情的國家面孔,還是生活中插科打諢的鄰家阿姨?……這些形象哪個更接近倪萍?—— 倪萍自己的答案是:“都是我,你看,人性就是這么復雜?!?
如果人生是個舞臺,這些都屬于“節目的需要”。倪萍有一句話說得挺有道理——“在一千種條件下,用同一種主持風格。你能完成么?完成不了?!?
當然在這個時代,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每一種條件下的每一種“主持風格”:它們的些屬于舞臺,有的屬于生活,有的屬于舊時代,有的屬于主旋律——當然,唯一的共同,它們都屬于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