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888_游泳教练一手摸着我的胸_小受被多男摁住—灌浓精_bl文库甜肉吸乳play

讓賣家找上門

發布采購單》

https://bjzbm.ynsnw.com/

農田水利:給糧食托底 為發展護航

   2014-08-08 9610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經濟導報社、中國發展網、《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社約請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高俊才同志作發展水利助力現代

近日,中國經濟導報社、中國發展網、《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社約請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高俊才同志作“發展水利助力現代農業”專題報告。本次報告會是中國經濟導報社組織的“司局長發展改革系列談”活動之一。會上,高俊才就農田水利在保障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作了詳細介紹,并對今后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高俊才指出,農本糧為先,水利走在前。我國是一個農業和人口大國,農田水利作為重要命脈,是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保障。他強調,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以及相關省份大幅增加農田水利投入,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有力促進農業發展,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確保“飯碗里主要裝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

糧食連豐,穩產向好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命題,這事關群眾溫飽、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對此,高俊才強調,“我們要長期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際調劑為輔,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結合今年夏糧有關情況,高俊才對我國目前糧食生產狀況進行了深入分析。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連增”,截至去年底,糧食總產量超過6億噸,比2003年增長了39.8%。今年夏糧總產量達2731.9億噸,較2013年增長3.6%。高俊才指出,3.6%是近5年來最大增幅,這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他表示,今年夏糧豐收的成績源于“政策向好,科技給力,人人盡力,天公作美”,其中,農田水利建設對糧食保障的作用不可小視。

然而,據有關報道,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今年全球小麥將減產,國際市場小麥供給減少。據此,高俊才表示,中國夏糧特別是小麥增產,對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大有裨益,可有效緩解國際糧食緊張,平抑國際糧食價格,有利于一些進口小麥的發展中國家。

高俊才說,雖然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加,但是,對“糧食是否夠吃”仍須冷靜判斷。目前,我國還在大量進口大豆,國內豆制品產量只能滿足約20%,其余的80%都需要進口。不過,我國玉米、小麥和水稻三大谷物的進口量并不大,約占糧食總消費量的2%~3%。因此,高俊才建議,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際調劑為輔,國際調節適度”原則,要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加大投入,固本培元

“為發展農業生產,解決農產品供給問題,在建國初期毛主席就提出‘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高俊才指出,這八字當中,投入最多的就是水利,因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據高俊才介紹,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水利建設的投入和發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確定在今明年和“十三五”期間分步建設172項重大節水供水水利工程。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糧食需求量逐年增加,高俊才表示,預計到2020年,為保障發展需要,每年需要約7億噸糧食。如此多的需求量,除適當進口外,立足點主要還是要放在國產糧的基礎上。

他表示,糧食增產離不開農田水利的保障和支持。目前,我國每年多層次、多渠道投入到農田水利領域的資金達2000多億元。今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還應當進一步加大“三農”投入,尤其是對農田水利的投資力度。

高俊才指出,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糧食單產仍需提高,在繼續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支持的同時,“硬件”措施中要充分重視水利建設。

高俊才表示,農田水利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由于我國降雨時空分布很不均勻,目前我國水旱災害特別是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比較大,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完善管理措施,是農作物特別是糧食高產穩產的重要保障。

農田水利建設可以有效增加我國節水灌溉面積和糧食產量,并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高俊才指出,糧食保持增長、夏糧連續豐產都離不開農田水利的保障。建國初期,我國灌溉面積只有2億多畝,當時糧食產量不到現在的1/4。去年,我國灌溉面積已達9.5億畝,2000年以來,平均每年增加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增加如此之多的灌溉面積,總用水量卻基本未增加,這主要是因為持續加大節水力度,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0億畝。對此,高俊才表示,實現這一目標,還可以挖掘很大的潛力。但同時也要看到,還有相當一部分耕地由于缺乏水源等原因在近期內難以具備灌溉條件。

高俊才說,農田水利是農業綜合措施中的一項“硬措施”,“水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如果水的問題解決不好,其他措施再好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所以,在農業發展上,要多措并舉,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補齊短板,面向未來

高俊才指出,從當前情況看,在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農業還是短板。要補齊農業短板,就要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農業現代化在一定地區、一定階段的實現形式。由傳統農業的“此岸”,到現代農業的“彼岸”,既要增強信心,又要堅持問題導向,找出薄弱環節,對重要而且薄弱的環節持續加大支持力度,路徑和措施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力推廣先進適應的農業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今后農業發展必須更加重視科技研發和成果應用。我國農業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科技包括種子、農藝、信息等多個方面,這里著重說種業發展問題。我國的種業發展很不平衡,有些農作物種子的制種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以全國第一蔬菜大縣山東壽光市蔬菜為例,主要蔬菜種子2/3靠國外種子,國外種子平均價格是國內種子的10倍左右。壽光農民每年買國外種子的錢高達3億元左右,有的蔬菜種子一粒就需要1元錢。今后要按照國務院要求,在種業發展方面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在體制機制改革和資金支持等方面進一步鼓勵自主創新,在提高種業整體水平的同時,著重解決好一些種子對國外依賴度過高的問題。

二是完善新型生產經營體系。目前,我國實行規模經營的比例還比較低,全國平均一個農戶的經營面積約為0.6公頃,與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是他們的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一定要從不同階段的國情、農情出發,當前要繼續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另一方面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多個環節的社會化服務。同時,要通過教育、激勵等措施,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

三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長期以來,我國耕地質量和農田建設標準參差不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并報國務院批準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到2020年將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田塊平整,配套水、電、路等設施完善,耕地質量和地力等級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得到加強,生態修復能力得到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投入最多的是水利建設。目前我國耕地總面積中,灌溉面積約占一半,另一半沒有灌溉條件的耕地,與灌區相比產量低而不穩;目前有灌溉條件的耕地,有些灌溉保證率也不高。水利建設既要解決“最先一公里”的水源問題,也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農毛渠和田間節水問題,還要解決“中間N公里”的渠系配套問題,先、中、后三個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解決,相比之下“中梗阻”問題更需要引起進一步重視。農田水利需要“建管并重”,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也需要通過工程產權和水價、水權等改革,調動社會各方面特別是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拓寬資金渠道和加強運行管理。

四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馬克思將機械性的生產資料作為劃分各個經濟時代的主要依據;毛主席在建國初期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改造傳統農業的核心問題,就是把弱小的、農業生產效率低的農業,改造成運用現代生產要素的、具有高效率的現代農業。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業勞動力加快轉移,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是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難題的重要途徑。從2000年到2013年,我國農機總動力由5.3億千瓦增加到10.4億千瓦,雖然總動力增長很快,但結構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大馬力、高性能拖拉機的制造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今后要多措并舉,由數量增長型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型轉變。

五是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長期以來,迫于十幾億人的吃飯壓力,我國農業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產品產量,加上觀念陳舊和發展方式粗放等原因,造成過度開發農業資源、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農業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屬污染、地表和地下水過度利用、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濕地萎縮等問題,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出現加重趨勢。

以化肥為例,我國2013年的化肥施用量已達到5912萬噸(按有效成分100%計算),比2000年增長42.6%,單位面積的化肥使用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然而當季作物對化肥的利用率僅為30%左右,大量不能被作物吸收的化肥隨水滲入地下或流入江河湖海,對水體造成污染,耕地重金屬等污染也呈加重趨勢。據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調查點土壤污染超標率為16.1%,折合近3億畝耕地,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的耕地約為5000萬畝,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呈逐漸升高的趨勢。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數據,全國有8474萬畝耕地位于東北、西北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圍內,還有6471萬畝耕地位于25度以上的陡坡。

要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一是需要通過宣傳教育措施,使全社會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并付諸行動;二是需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三是需要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規劃和項目布局以及資金投入上加大治理和保護的力度,根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編制《農業環境突出問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其中,財政部在一些地區安排了大量資金進行治理試點。

報告會結束后,高俊才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解決好農業問題,一是要全社會提高對農業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認識,認識源于實踐,認識決定行為;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并運用科技進步成果,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農業競爭力水平,同時增強抗風險能力,把農業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好地統一起來。

 
舉報收藏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 admin
    加關注0
  • 沒有留下簽名~~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友情鏈接  |  禁止發布規定  |  付款方式  |  關于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免責聲明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滇ICP備17006069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