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888_游泳教练一手摸着我的胸_小受被多男摁住—灌浓精_bl文库甜肉吸乳play

讓賣家找上門

發布采購單》

https://bjzbm.ynsnw.com/

國產大豆如何守住最后的堡壘——訪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

   2013-08-16 農民日報11770
核心提示:作為大豆原產國,我國栽培大豆的歷史非常悠久,中國的大豆曾經享譽世界,可以說,大豆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有著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我國的大豆市場遭遇劇烈波動,進口大豆的數量迅速增加,對外依存度超過80%。與此同時,前不久農業部批準3種轉基因大豆進口,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圖為韓天富(左)正在接受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采訪。

作為大豆原產國,我國栽培大豆的歷史非常悠久,中國的大豆曾經享譽世界,可以說,大豆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有著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我國的大豆市場遭遇劇烈波動,進口大豆的數量迅速增加,對外依存度超過80%。與此同時,前不久農業部批準3種轉基因大豆進口,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國外大豆占據國內大部分的大豆市場,國產大豆究竟能否守住最后的壁壘?我國的大豆產業究竟該何去何從?本期,來自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研究員做客中國農業新聞網,接受記者采訪,他就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與大家進行探討,帶我們一起走進大豆的世界。視頻網址:http://www.farmer.com.cn/zt/tan/htfs/

記者:目前國產大豆的自給率僅為20%,形勢非常嚴峻,甚至有不少聲音質疑,還有沒有堅持的必要?您怎么看待國產大豆目前的形勢?

韓天富:2012年,我國進口大豆5838萬噸,國產大豆約1300萬噸,自給率僅為20%,形勢的確非常嚴峻。進口大豆比重過高,不僅嚴重威脅我國糧食、油脂供給安全,而且使飼料業、畜牧業、食品加工業受制于人,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萬一出現進口大豆運輸通道受阻、貨源緊張、價格急劇波動等特殊情況,甚至會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穩定和適度恢復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提高單產水平,保證國內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給,保持油用大豆的生產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這一點必須堅持,不能放棄。

我覺得認識國產大豆的形勢,需要從消費和生產兩個方面來看。

從消費的角度看,過去20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植物油脂和飼用蛋白的需求量增加很快。大豆是糧食、油料和飼料兼用作物,市場需求量迅速攀升,供求缺口不斷擴大。但由于我國發展大豆生產的空間有限,只好通過大量進口大豆來滿足市場對大豆油脂和餅粕的需求,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加工國。

客觀地講,進口大豆對于滿足市場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平衡國際貿易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進口大豆沖擊的不利市場環境下,我國大豆生產的規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并沒有萎縮,而是明顯擴展;總產量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2005~2007年與1995~1997年進口大豆大量進入中國的時候比,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5.4%,總產增加8.7%。在四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中,大豆面積和總產量的增幅均居第二位,僅次于玉米。2008~2010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均在850萬公頃以上,總產量保持在1500萬噸左右。大豆面積明顯下滑開始于2011年,其主要原因是國內玉米價格較高,效益好于大豆,擠占了大豆種植面積。另外,政策導向也有利于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發展。

從總體情況看,過去20年里,我國大豆生產的規模是基本穩定的。只要政策得當,技術跟上,保持和適度發展我國大豆生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記者:那么,您認為國產大豆的出路在哪里?有什么對策?

韓天富:首先,要準確把握大豆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糧油供給中的重要地位,明確發展目標。一是要保證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給,二是要保持油用大豆的生產能力,三是要充分發揮大豆在農業持續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們每年需要食用大豆1100萬噸左右,基本由國產大豆供給。今后,食用大豆的數量還會不斷增加,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保證國內市場對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我國油用大豆市場基本上被進口大豆壟斷,但我們在科研方面決不能放棄高油大豆品種的選育,在生產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的規模,以保持油用大豆的生產能力,規避由于市場變化等因素產生的大豆油脂供應風險。

大豆具有共生固氮的能力,化肥用量小,有助于建立低碳高效環保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目前,美國、巴西、阿根廷等既是玉米主產國,又是大豆主產國。他們的玉米、大豆單產高、生產成本低與實行玉米與大豆的輪作有很大關系。我國農業要持續發展,也要把大豆納入輪作體系。建議在東北北部地區實行大豆隔年輪作,在東北中、南部玉米主產區,每種植2~3年玉米,要輪作一次大豆。在黃淮海冬小麥產區,要每年或隔年種植夏大豆。

第二,在政策方面,建議將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扶持政策一視同仁地落實到大豆生產中。目前,扶持大豆生產的政策與玉米、水稻、小麥等高產作物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第三,要大力加強大豆科研,加快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要尊重農民選擇技術的權利,讓中國農民和他們的外國同行一樣,有權分享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成果。這些年來,美洲國家大豆生產中積極推廣輪作、免耕、深松、秸稈還田等技術,這些技術應用的條件之一是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品種的推廣。我們國家也不能游離于世界科技進步的潮流之外。

記者:前不久,農業部批準了3種轉基因大豆進口,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很強烈。那么,到底什么是轉基因大豆?對人體究竟有沒有害?

韓天富:從1997年起,我國進口大豆中轉基因的比例不斷升高,目前幾乎全部為轉基因品種。因此,農業部批準進口新的轉基因大豆,只是增加了可選擇的品種類型,并沒有改變進口大豆由轉基因品種一統天下的事實。

大豆約有5萬個基因,不同品種之間可能有成百個甚至上千個基因是有差別的。在常規育種過程中,通常把2個品種雜交,把父本的所有基因導入母本,這些基因在雜交分離世代重新組合,經多代自交純合后形成很多類型,經過高強度選擇后保留我們需要的類型,就是新的品種。這種育種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費事費力。

轉基因技術則是在知道基因功能的前提下,把目的基因通過生物技術方法轉移到大豆的基因組中來,實現定向育種。以進口大豆中比例最高的抗草甘膦品種為例,它就是通過把微生物中的抗草甘膦基因CP4EPSP導入大豆,使大豆具有了抵抗草甘膦這種除草劑的能力。噴灑草甘膦后,轉基因大豆存活,而絕大多數雜草都死了。這樣,除草過程就十分簡單了。

所有動植物基因的化學成分都是脫氧核糖核酸,即DNA。DNA是由4種核苷酸組成的,核苷酸中起關鍵作用的部分是堿基,共有4種,即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它們相當于書寫DNA遺傳密碼的文字。這種文字要翻譯成蛋白質才能發揮作用。在活體植物中,DNA攜帶遺傳密碼,指導蛋白質合成,維持生命的鮮活。但當植物死亡或變為人和動物的食物時,DNA會被降解為核苷酸,進一步分解為核苷、糖類、有機酸等,蛋白質則降解為氨基酸。它們都可以被腸道吸收,成為人類和動物的營養。不管是植物原有的基因還是轉進去基因,從化學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可以被消化、吸收的。

有人擔心吃了轉基因大豆現在沒事,幾十年以后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目前推廣的轉基因大豆,都經過了嚴格的安全評價。全世界60多億人口吃了十幾年,沒發現一例有確切證據的致病、致畸、致死事件。

記者: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引進轉基因大豆會導致國產大豆市場更加萎縮,您對此怎么看?

韓天富:從進口的角度看,允許新的轉基因大豆進入我國市場客觀上增加了選擇余地,沒什么不好。從生產角度看,我國目前還沒有引進國外轉基因大豆進入生產領域,也沒有批準我國自己研發的轉基因大豆應用于生產。

關于我國是否應該種植轉基因大豆品種的問題,社會上有不同意見,需要從科學和經濟的角度上加以認真論證。在這方面,我認為不僅要尊重一部分消費者愿意購買非轉基因大豆產品的權利,也要尊重另一部分消費者愿意購買廉價的轉基因大豆產品的權利,同時還要尊重農民自主選擇品種和技術的權利。具體一點說,2012年,我國一共花費349.88億美元購買外國轉基因大豆,其中從美國進口大豆為總進口量的37%,價值130億美元,超過波音飛機,成為美國對華出口價值最大的單項商品。從巴西進口的大豆數量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外匯給了外國,而本國農民卻不能采用這種技術,這種“準吃不準種”的做法對中國農民來說是公平的嗎?

記者:您曾經提到,我國發展種業生物技術刻不容緩,其目前發展是什么狀況?

韓天富:生物技術的潛在用途十分廣泛,是未來大國競爭的核心技術,是蘊藏著巨大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國人口多,資源短缺,在糧食、醫藥、能源、環境等領域面臨的許多挑戰都需要通過發展生物技術加以解決。在農業領域,培育優質、高產、多抗、高效的品種,就需要種業生物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和分子標記選擇技術。這幾年,世界種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據統計,2012年全球28個國家共種植轉基因作物1.703億公頃,包括歐盟和日本在內的57個國家和地區批準進口轉基因產品用于食品和飼料加工,相關區域的人口已占世界總人口的3/4以上。以大豆為例,2012年,全世界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占大豆總面積的81%。在1996~2012年的16年間,轉基因大豆為農民增收320億美元,2012年達39億美元。

除美國繼續一枝獨秀外,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國在種業生物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我國來說,從種業生物技術入手,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不僅關系到產業升級的問題,而且直接影響我國在亞洲和世界上的地位。

記者:國產大豆的道路走得非常辛苦,為支持其健康發展,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做了哪些工作?

韓天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是首批啟動的1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之一。體系成員包括來自全國10個科研院所及8所高等院校,分屬育種、植保、栽培與土肥、農機、加工及產業經濟等6大領域的26位崗位科學家,以及分布在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大豆產區的30個綜合試驗站,并在330個示范縣建立了大豆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全面覆蓋北方春大豆區、黃淮海流域夏大豆區和南方多作大豆區,形成了技術研發、集成與示范推廣的網絡。

體系啟動5年多來,緊密圍繞主產區大豆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開展技術研發和服務工作,在東北大豆—玉米輪作技術、黃淮海免耕播種技術、南方間套作技術等重大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同時,積累產業數據,摸清產業家底,開展關鍵性技術問題的聯合攻關,培養青年科技骨干,為大豆產業發展積累了后勁。

 
舉報收藏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 admin
    加關注0
  • 沒有留下簽名~~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友情鏈接  |  禁止發布規定  |  付款方式  |  關于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免責聲明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滇ICP備17006069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