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們反映,農民和農業企業對電商抱有熱情。“2014年,我們有36個農產品獲得了相關認證,我們想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盡快把農產品推廣出去。”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濟軍基地的藏家民說。不少地方政府部門也在力促農產品產銷能搭上電子商務這列“快車”。山東省煙臺市招遠農業局王興田局長介紹,招遠市正計劃與第三方平臺合作,正在跟阿里巴巴、淘寶談判。
目前,入駐第三方電商平臺是農產品網上交易的主要方式,有利于節約成本。但農產品銷售借助電商平臺是有“門檻”的。山東省博興縣農業局局長韓浩說,博興縣有灣頭村、顧家村兩個淘寶村,一年能實現4個億左右的交易額。農民在電商平臺上開網店,免費期過了之后就要交費。“我們的初級農產品附加值比較低,沒有那么大利潤空間。而且,試運營幾個月,銷售上不去,就可能被踢出去。”為此,他拋出一個問題:“是不是可以多個地方合作搭建一個區域性的農產品電商交易平臺,讓農民免費開店?”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農業局局長的牛祥勇則認為,農業部門自建平臺后農產品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容易出現權責不清問題。藏家民認為,電子商務是市場行為,前期存在一些弊端,需要約束和監管,在農產品電商發展還不成熟的條件下,建議政府多參與前期的監管和統籌。
河北省昌黎縣農業局局長李鐵虎提出,農業部門應該做好前期工作,如品牌扶持、“三品一標”建設等,“農產品的附加值低,它的利潤不算太高,在這方面農業部門要多扶持一下,咱們就是管生產,管產品,不應該過多參與銷售。”
的確,在發展農產品電商的過程中,把市場能解決的問題交給市場,政府要做好規劃,制定規則,夯實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基礎。但如何在電商平臺的使用上“借船出海”,確是從中央到地方都要考慮的問題。去年,農業部與阿里巴巴和京東商城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商談合作事宜,就建立數據共享機制開展戰略合作,同時加強農產品交易標準、質量追溯及經營主體誠信體系建設,加大農產品認證、質檢等政府信息公開力度,支持和引導各類行業協會開展線下農產品營銷組織工作,開展電子商務應用技能培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這或許能給地方農業部門抓農產品電商工作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