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認定“不實事求是”
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
王正敏
2012年初,王宇澄已向校方提交過舉報材料,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隨即啟動調查,今年8月形成調查報告,同時上報中科院。對外公布的調查稱,王正敏作為合作者之一發表的幾篇中文論文中,有些內容高度重復,屬重復發表,盡管王正敏均稱“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列為論文的合作者”,但此做法在學術態度上是不實事求是的。在王正敏編著或主編的《耳顯微外科》等三本書中,在未取得國外著作版權的同意下,對原著圖片重新描畫,使用大量插圖且未注明出處,“此做法不符合國際公認的學術規范”。
記者調查
自主研發實為“依葫蘆畫瓢”
除王宇澄舉報外,央視記者調查發現,2003年,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但研發過程令人懷疑。
王正敏作為中國最早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醫生之一,最早提出了研發中國的人工耳蝸。1982年,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首先使用多通道耳蝸裝置。記者調查發現,王正敏當年找到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范寶華,讓他想辦法得到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樣機。
作為王正敏研發團隊的主要研發人員、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沈義虎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他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1997年,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記者調查發現,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種名義申報項目。僅在2012年,他們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