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迅速成長,農村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參與到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中去
近些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種地效益在不斷提高,糧食畝產從2005年的309.5公斤增加到2013年的358.5公斤,平均每年增產5至6公斤。農村不少種糧大戶因此增收致富,山西省夏縣胡張鄉小李村的村民徐武學承包的300多畝地一年收入可達18萬元。
然而,對于大多數農民而言,人均耕地數量質量有限,無法達到規模化種植效益。有些田地收益甚至不能抵消日益上漲的成本投入。種地在普通農民眼里越來越顯得“不合算”。越來越多的農民想要“走出去”,尋找新的就業增收渠道。
“以前農民即使想出去也不放心,地是農民的根,誰來種地始終是個牽掛。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操作了,也有了‘田保姆’,完全解放了拴在土地上的農民。”徐武學說。
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迅速成長,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讓農業生產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機械化操作全程覆蓋,全國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進一步穩定,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并呈現出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的趨勢。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農戶承包耕地面積為13.1億畝,承包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14億畝,占比23.9%,其中流轉入農戶、合作社和企業的面積分別占61.8%、18.9%和9.7%。這些條件的創造讓農民走出去變為可能。
在四川、湖南、山東、安徽等農民工輸出大省,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打工是許多農民的首選,然而近些年,隨著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和鄉鎮企業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選擇就近務工。
山東省無棣縣海豐街道康家村的康玉鎖以每畝地430元的價格流轉了自家的3畝多地,全家到本村的水泥預制廠打工。“家里有孩子要照顧不能外出務工,好在村里就有廠子,我們就選擇就近上班。我干的是技術活,每天能收入120元,妻子干養護,每天80元,就近務工掙得也不少,還可以在家吃住,比起外出務工方便很多。”康玉鎖說。
這幾年,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吸引了不少農民就近務工,對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貢獻很大。據2013年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發布的消息,2013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利潤超1.2萬億元、增長16%,休閑農業年接待近9億人次、增加10%,鄉鎮企業新增就業人數超過2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