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困局”拷問公平
在內鄉—淅川S332省道路邊,一座山門牌坊式仿古建筑正在建設中。穿過一條劈山開挖而成的通道,遠遠看見“菊潭萬畝茶園”巨幅噴繪廣告牌矗立在桃溪鎮桃溪村查家溝組后山坡上,綠底紅字廣告牌與滿目黃土形成強烈反差。走到跟前,只見“簡介”中寫道:茶園主要涉及姚莊河、桃溪、寺河三個行政村,整合了“丹治”二期、除險加固、林業生態建設、菊潭茶園公司的投資,總資金達8600余萬元,建設茶園12600畝;目前,茶園共完成坡改梯整地6000余畝。
“他們對外宣稱要建萬畝茶園,實際上沒有這么多。”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最開始說寺河村14個組的地都要流轉,現在大幅收縮,只要寺河村張溝、東溝兩個組的全部和嶺前、嶺頭兩個組在省道以北的小部分土地。至于桃溪村,現在只要查家溝組的地。而在寺河村張溝組與桃溪村查家溝組中間,是1974年建成的張溝水庫。“這塊地方有山有水,交通便利,又有國家農林水利建設投入,很明顯有利可圖,據說開發商還打算在這兒建度假村呢。”
桃溪村查家溝組村民常先鋒一家4口人,原有耕地2畝多、山地近20畝。2012年,桃溪村按照每畝500元給付流轉,他家21.5畝地得到10750元。到了2013年,村里通知他去領租金,只有9000多塊錢。他感到很奇怪:就一年的工夫咋少了1000多?所以至今他也沒去領這個錢。“查家溝就這么大個地方,到底有多少口人?村里不張榜公布,誰也說不清楚。”
桃溪村查家溝組不分好地、次地,每畝有500元的年收益,這讓與他們只有一路之隔的寺河村張溝組村民憤然難平。因為,按照寺河村委會的說法,他們的地要分三六九等不說,長滿經濟林的山地每畝年租金只有50元。“同一個地方,租給同一個老板,同地不同價,差別咋就這么大哩!”村民徐自成說,他家耕地6畝多,坡地9畝多,還有35畝山林,但前兩次村里只按他一家三口人、人均1410元發錢。去年10月,他拒絕再領款:“錢不要了,地也不流轉了!”
寺河村東溝組的土地流轉“困局”更顯復雜。東溝組120多口人,共有耕地200多畝、山林100多畝。因為土地面積少,發到組里的錢也少,每人每年只能分到八九百元。2012年秋發了一次土地租金之后,后來村里又發給東溝組兩年的錢,就一直擱在組長徐玉西的信用社存折上。是何緣故?徐玉西說:“跟別的村組相比,我們組本來就地少、錢少。家里地多的要按地分,家里人多的要按人分,意見很不統一,到現在錢也分不下去。”
發錢不透明,村務不公開,寺河村村民對村支書劉獻武意見很大。12日下午,記者在劉獻武的家門口給他打電話,希望了解土地流轉情況。他聽說是中央媒體采訪,只說了一句“我不可能跟你談這個事”,便掛了電話。
在寺河村和桃溪鎮采訪受阻,記者只好給內鄉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徐海林打電話。手機通了對方卻沒有接聽,不一會兒記者收到他回復的短信,說在深圳出差,有事短信聯系。記者發短信說明采訪要求,他回復說:“通過上級宣傳部門聯系我們,這是他們的規定。”13日一大早,記者前往內鄉縣委宣傳部,并未找到這位副部長所稱“規定”的條文,而他本人當時正在縣城某賓館開會。
在內鄉縣委大院往北幾百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鄉縣衙。內鄉縣衙“三省堂”前有一副著名楹聯,上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其中寓意值得各級官員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