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常務
副會長 張占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鵬飛
|
對話
記者:國家行政學院曾會同中組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去年9月舉辦過一個省部級領導干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我知道張老師你是當時的主講人之一。那么對于城鎮化這個概念,官方和學界有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定義?
張占斌:在基本定義上應該是有共識的。城市化或城鎮化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隨著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從而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
記者:我看了一下近段時間以來官方和學界在提及城鎮化時的表述,都在前面加一個“新型”。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那么對“新型城鎮化”我們應該怎么去定義?
張占斌:關于新型城鎮化目前還沒有標準定義。但是結合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新思想,我們大致可以梳理出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內涵和特征。一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要協調互動;二是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也要相協調,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三是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包容性、和諧式城鎮,體現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
倪鵬飛:簡單地說,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城鄉一體的現代的城市中國。整個國家城市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樣,整個國家都裝上城市的底色,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都是將來的市民。新型的知識經濟、新型的市民社會、新型的生態環境。還有新型的治理是民主法治;新型的人口結構,城鎮化人口應該保持在75%左右。
記者:按照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相關統計數據,過去5年,中國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怎么評價這個數據?
張占斌:城鎮化是否合理,不能以速度的快慢作為標準,而是要看城鎮化的健康狀況。在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城鎮并沒有出現諸如拉美國家和印度那樣嚴重的“城市病”,大量的失業人口和大面積的貧民窟。由此可以判斷,中國城鎮化速度是基本合適的。
但不可否認,我們現在也面臨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產業結構升級與就業壓力巨大等問題,需要對我國的城鎮化戰略進行調整和優化,走新型城鎮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