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難打路太堵,為趕時間只好坐“摩的”
老周的乘客胡正斌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10月31日,鄭州全城擁堵。他和朋友從東三街前去中原路華山路就餐。“當時根本打不到車,坐公交車得一個半小時,而坐‘摩的’半個小時就到了。”
家住劉莊的公司職員楊森認為,“摩的”給出行帶來了很大便利。“每天早上,在劉莊公交車站點等公交的人特別多,萬一擠不上公交,就會遲到,為了防止上班遲到,坐‘摩的’是個不錯的選擇。”
11月5日晚7時30分,在鄭州火車站,無論是公交站臺還是出租車等待區,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王女士在此等車已將近一個小時。“晚高峰期間出租車很少來火車站,公交車又擠不上去,看來等會兒只好坐‘摩的’了。”
昨天下午5時40分許,經三路和農業路交叉口,一名手拎行李箱的男子連續攔了5輛出租車無果后,跳上一輛“摩的”一溜煙兒走了。
【記者調查】
由“摩的”引發的事故屢有發生
“摩的”快捷、靈活、方便的優勢讓不少市民愿意接受“摩的”司機開出的高價,忽視了在車流中穿梭的危險。
查詢本報線索平臺,關于“摩的”的投訴一直不少,其中較多的是宰客、甩客現象,由“摩的”引發的事故也屢有發生。
“‘摩的’自身超重、功率大、速度快,剎車系統不靈敏,甚至有的‘摩的’轉向燈、后視鏡缺失,車輛穩定性較差,安全系數比較低。另外,‘摩的’司機為了多掙錢,經常違規行駛,很不安全。”鄭州市交警三大隊一位民警表示。
相關數據顯示,鄭州市有200多萬輛電動自行車,每天平均發生交通事故130余起,據鄭州市交巡警部門統計,在三環以內,白天的一般立案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電動車的占到八成以上,夜間涉及電動車的這類交通事故占到六成以上。
違法成本低等因素滋養了“摩的”市場
“摩的”從2007年鄭州禁摩后開始逐步出現,而且隨著鄭州擁堵“陣痛期”的到來而不斷壯大。
家住碧沙崗附近的鄭州市民曹先生說:“摩的”的泛濫,與鄭州擁堵密不可分。現在鄭州車多,再加上許多道路都在施工,導致交通擁堵,所以生意特別好。采訪時,不少市民表示,“摩的”就是鄭州“堵”出來的!
對此,鄭州輕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管洲教授體會深刻,他說,市場決定需求,“摩的”大量出現與鄭州這兩年的城市擁堵分不開,這是一種需求,給了“摩的”滋生的土壤。利益驅動、違法成本較低等原因,致使“摩的”駕駛員鋌而走險。同時,公共交通的不便捷,道路交通擁堵,也給“摩的”駕駛員留下了生存空間。
“有時候一堵車就是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我也坐‘摩的’,實在是沒辦法。”采訪時,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交警說。其實,這也是不少上班族的心聲。他們多數都乘過“摩的”,盡管知道這種交通工具是非法運營、安全隱患大,但相比擁堵的交通和難打的出租車,還是抱著僥幸心理選擇乘坐“摩的”。
對于打車難題,鄭州市客運管理處宣傳科負責人陳濱表示:“自1996年以來,鄭州市10607輛出租車的數量僅增加一輛,而城區面積和人口增加了數倍不止。近幾年,市里正設法用‘以獎代增’的手段來增加出租車的數量,緩解打車難。”
記者發現,除了上述城市道路堵車嚴重和打出租車難的因素外,很多地方公交車無法到達、收車早,都給“摩的”提供了生存空間。另外,像鄭州火車站和二馬路汽車站等距離較近,因無“擺渡車”而給“摩的”留下了生存及盈利空間。
公交盲區和人流量大的鄭州火車站、長途客運總站等地正是“摩的”泛濫的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