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人講述“計生的風險不該由我們來承擔”
衛計委回應補償暫無相關規定完善法規還需商議
59歲的笛媽算是這個失獨群體的領頭人。她是一名退休的企業管理人員,清瘦的身體、花白頭發,在失去自己唯一的孩子后,她和老伴兒搬離了原來所在的城市,切斷了以往所有的社交圈子。
笛媽的女兒1983年出生,正趕上計劃生育國策,他們家成了第一批獨生子女家庭。長相清秀、學習上進的女兒是笛媽的驕傲。2008年5月,笛媽的女兒在美國公派讀博期間遭遇車禍去世。
“現在去銀行人家說讓我辦信用卡,我都不出聲,因為我退休了沒法辦,問了人家說可以讓孩子辦個主卡,我拿副卡,可是我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我怎么說?我們現在就連張信用卡都辦不了……”擦拭掉眼中的淚水,笛媽接著說,“我不知道死了之后,能有誰來埋葬我。”
失獨父母大多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趕上八十年代首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中年失子后,如今50歲以上的他們很難再生養孩子。現在,第一批失獨父母甚至是獨生子女父母都面臨著巨大的養老問題。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大部分為退休金和養老金,還有的依靠社會救濟。
“作為一個公民我當初盡到了應盡的義務,響應了國家的計生政策,但現在我們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贍養人,這個風險不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承擔。”笛媽說,當初在盡義務的時候,誰也沒有去和政府、國家簽風險協議,所以這個風險不應由公民來擔,“斷子絕孫、精神痛苦、老無所依這些我都承擔了,可是我沒這義務”。
4月22日,國家衛計委信訪處宋處長告訴記者,對于這個群體,宋處長表示早在2008年國家就已經開始關注,扶助金也在增長。但是就失獨者提出的補償,宋處長稱國家現行的政策法規沒有相關的具體規定。
“國家的政策造成了你直接的損失才會進行國家賠償,而他們不是因為國家制定的政策造成了子女直接的死亡,這不是因果關系,所以國家是不給補償的。”這句話此前衛計委的相關負責人也對失獨者說過,但他們無法接受。
對于是否會借失獨者申請一事,完善相關保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宋處長稱還需由具體部門進行商議。L
60歲的失獨老太盛海琳毅然選擇試管嬰兒手術,并奇跡般誕下一對雙胞胎女兒,讓人驚羨。但當這奇跡被置于中國數百萬失獨家庭的大背景下,卻又令人心酸。在自救無門的中國失獨者群體中,盛海琳的成功近乎一場奢華的“私人訂制”,它的不可復制性恰恰在悲愴地訴說著失獨家庭共同的凄涼。
經濟之困:大多失獨家庭生活困苦
據衛生部《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估算,我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失獨父母中約90%的人年齡在50歲上下,由于家庭的重大變故,50%的失獨家庭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月收入停留在1200元以下的低水平,20%的失獨家庭靠低保生活。
養老之困:沒有贍養人,火化都是問題
對于“失獨者”們來說,有一個問題更為嚴峻:即使找到收費合適、有床位的養老院,卻沒有贍養人為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簽字。濟南的“失獨”后未再生育、領養子女的夫妻想找一家養老院為自己養老送終,然而找了十余家養老院,包括公辦養老院和民辦養老院,竟無一家養老院愿意收留這對“失獨”夫妻。養老院的理由也頗有道理:一來沒有子女的老人住養老院的費用無人承擔;二來倘若老人在養老院出現問題也無人負責,甚至連老人去世時都無人在火化協議上簽字。
再生之困:生不出來,也領養不了
對于那些無法再生育的“永久性失獨”家庭,若想改變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只有通過收養子女來解決。然而目前我國的收養體制仍很不成熟,199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對收養子女的收養人及被收養人作了嚴格的限定,處于一種“限制收養”而非“鼓勵收養”的境地。因而現實的狀況是,一方面有大量希望領養子女的人,特別是“失獨”的人沒有機會找到合適的領養對象,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無人認養的兒童渴望得到家庭的溫暖。
精神之困:近8成失獨者有抑郁癥
據一項調查,60%以上的失獨老人陷入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超過一半的人曾有過自殺傾向。對于失獨者來說,他們的人生在失去子女的那一刻就變成了灰白色,有許多失獨夫婦常年在家不外出,尤其是逢年過節,躲避客來客往成了他們的常態。對“失獨”家庭健康情況的調查顯示,多數“失獨”家庭的成員面臨較為嚴重的精神和心理問題。其中,有約77%的人患有抑郁癥,心理狀態完全正常的失獨者僅占被調查者的11%。同時,有約63%的人表示不愿意出門,更害怕與人交流,而這種近乎與世隔絕的狀態更是直接導致了他們的精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