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2006年至2011年,稻谷、小麥、玉米三種糧食每畝平均總成本由444.90元上升到791.16元,增長了77.83%,分別比產值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高出4.14和16.01個百分點。新世紀以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穩步攀升,尤其是2008年比上年增長了20.3%。2000年至2010年,農業生產資料(總體)、化肥和飼料價格分別上漲了59.6%、63.2%和83.3%。從長期趨勢看,隨著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的逐步攀高,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外轉移及勞動力成本的升高,農地流轉面積增加及農地租金的上升,“高成本”農業將越發明顯。
農業生產成本的逐步上升壓縮了農業生產的利潤空間。因此,應對農業生產成本進行適度調節,抑制農業生產成本過快上漲。主要應有以下措施:第一,控制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上升勢頭,提高石油等初級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效率,盡量平緩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推動作用。第二,支持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流通,從財政、稅收、貸款、農資連鎖經營等方面對農資生產流通進行支持,降低農資生產成本。第三,繼續并提高農資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第四,大力發展先進、適用的各類農業機械,以代替不斷減少的農業勞動力,降低人工成本。第五,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第六,健全農資價格和農產品價格的動態平衡機制,在農資價格上漲的趨勢下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上漲。
農業進入財政“高投入”時代,仍需穩步增加投入和補貼
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資穩步提高。2011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為10497.7億元,占財政支出的9.6%,不僅絕對值大幅增長,而且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也穩步升高。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糧食生產相關的投入達到4985億元,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各類水利資金1814億元,比2010年增加303億元,增長20%,中央財政支農四項補貼達到1406億元,比2004年增加8.7倍。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共安排資金271.6億元,土地綜合整治的資金超過一千億。
加大財政投入和補貼力度是支持農業發展的主線。雖然近年來中國農業投入和補貼已經不斷增加,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欠賬較多,農田水利設施依然薄弱,全國大約還有2/3的耕地為中低產田,難以支撐糧食和農產品進一步穩產增產。對種糧農民和產糧大縣的補貼獎勵等已經逐步升高,但無論與發達國家對農業的高補貼標準還是與糧食生產、農民務農收入的實際需求相比都有相當差距。
因此,未來仍需穩步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與補貼,中央財政、地方財政進一步增加農業投入的絕對量和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投資。繼續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資金扶持,增加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補貼力度和糧食生產補貼力度,增加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進一步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穩步提高四項補貼的標準和資金,對主要糧食作物實行良種補貼普惠制,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品種范圍,建立與農資價格上漲直接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對農業的高投入和高補貼促進中國農業順利邁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