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紛紛進軍農業?
政策釋放出的信號,讓投資者們看到了農業“紅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農業投資額為6792.38億元;2012年中國農業投資額為9004.26億元;2013年截至11月中國農業投資額為10642億元。很多先行者都把果品作為進軍農業的第一站,并迅速獲得成功。褚橙是85歲的前紅塔集團董事長褚時健歷時十年種出的橙子,褚橙的熱銷不僅意味著褚時健人生的轉機,也讓眾多投資者對新農業的前景充滿了期待。
對于商界大佬對農產品的追捧,專家表示,現在名人開始做農業、代言農產品,標志著我國農產品開始走向品牌化道路。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IT、金融業大佬轉戰現在農業,主要是看好未來農業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提升,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將日益增長,也愿意為其高品質付出較高的成本,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發展空間較大。其次,涉足現代農業能夠享受的政策優惠,同時農業屬性有利于其分散自身行業經營風險,拓展新的盈利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現代農業的目標既要保證老百姓吃飽,更要保證老百姓吃好,這需要把新的現代的經營模式引入農業。現代農業要用新的更優的生產要素,更先進的經營模式改造農業,企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主題。
為什么消費者買了賬?
隨著年底果品銷售旺季來臨,價格是普通橙子數倍的“褚橙”在網絡悄然走紅。包裝箱里面裝有送給購買者的專屬卡片,使得“買水果”有了專屬定制的意味。由于快遞配送的城市有限,不少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甚至遺憾自己沒能“品褚橙,任平生”。
3公斤“柳桃”價格達168元,3公斤“潘蘋果”78元,銷量依舊火爆。“哥吃的不是水果,而是一種精神。”不少消費者愿意購買這些昂貴的農產品,主要影響來自于這些特殊產品帶來的“勵志效用”。第二,除這些農產品背后的精神附加值外,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產品質量與個人與公司的名譽、信用捆綁在一起,這也給擔心食品安全質量的中國消費者們提供了保障。
此外,更多的消費者已經適應了網購水果的消費模式,農產品搭上電商“順風車”后,借助電子商務的便捷、受眾廣等特點,至少能砍掉中間的一些流通環節,對農產品流通成本的控制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