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秀美之村
1.修編村莊布點規劃。省、州(市)相關部門指導,縣級規劃部門負責,充分考慮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修編完善村莊布點規劃,科學確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保存的特色村、傳統村落。村莊布點規劃要符合鄉鎮總體規劃。編制中心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要因勢就形、突出特色、一村一景,預留建設發展空間。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村莊布點規劃必須分別經鄉(鎮)、縣(市、區)人大審議通過,完善規劃審定、督查制度。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禁在村莊規劃點外(含自留地)新建住房,引導農民到中心村、規劃村集中居住,有條件的進小城鎮和縣城以上城鎮就業和定居。建立鄉鎮、村莊規劃建設監管機制,對于每年確定建設的中心村、特色村和傳統村落,州(市)、縣(市、區)要安排專項規劃編制經費。
2.重點建設中心村和特色村。以村莊布點規劃為依據,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的要求,以農村社區化為方向,培育打造中心村和特色村。選擇區位條件好、經濟基礎強、帶動作用明顯的較大自然村,優先考慮鄉(鎮)政府駐地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特色產業村、交通干道沿線村、重點景區周邊村、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城市規劃區周邊等有條件的村,改造提升一批中心村、特色村和傳統村落。依托扶貧易地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災后重建、庫區移民、礦山環境治理和重點項目征地拆遷等項目實施,規劃新建一批中心村和特色村。
3.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積極實施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加快陡坡地生態治理,推進村莊綠化、庭院美化建設,對村、路、渠、宅“四旁”和公共區進行綠化,改善村莊環境的生態質量和景觀面貌。保護古建筑文物、特色民居、村內古樹、大樹、成片林地和文化遺產,形成道路河道喬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園綠地休憩林、村莊周圍護村林的村莊綠化格局。加大生態村、生態鄉(鎮)創建力度。到2018年,美麗鄉村示范點村莊綠化覆蓋率力爭達到40%以上。分步開展沿路、沿江、沿線、沿景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強化重金屬對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的防治,加大污染源治理和監測,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嚴厲打擊不達標排放行為,實施農村河道的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大力開展農村塘壩清淤整治,著力恢復河塘功能,全面改善農村水環境。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嚴厲打擊私挖濫采及擅自占用土地和非法采石取土等行為。
4.提升人居環境。實施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圈、改廁、改灶,治理臟、亂、差”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村內戶外道路硬化,鋪裝水泥、石板、瀝青、彈石等硬化路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提高農村人居安全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廣泛開發和利用沼氣、節能灶、太陽能等農村新型能源,普遍推廣節水、節材、節能技術,促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濕地、土地滲濾等技術處理生活污水,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力爭達到70%以上。對現有農村給排水設施管網進行改造,實現管網入地。啟動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堅持水量、水質并重。強化農村水源地保護,保障水質安全,健全水污染防治應急處理機制。加強垃圾收運設施建設,交通便利地區采取“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模式,偏遠地區采取靈活的減量化處理模式,嚴控亂堆亂放,力爭農村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70%。引導農民單獨建畜廄等附屬用房或建養殖小區,實現人畜分離;引導農民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加強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公共設施建設,積極推廣畜禽養殖糞便、農業廢棄物等資源綜合利用,力爭畜禽糞便有效處置及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以電燈、太陽能路燈、風能路燈等多種照明形式互為補充,加快推進鄉村路燈建設步伐,全面提升農村亮化水平。
(二)建設富裕之村
1.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打響高原特色農業“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四張名片,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立足保障供給、生態涵養、休閑旅游等功能定位,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發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經營,推廣種養結合等新型農作制度,支持規模化養殖場進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推進技術成果進村入戶,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占比大于90%。大力發展鄉村生態農業,促進農業清潔化生產。商品有機肥使用量提高到50%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使用面積達90%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2.大力發展莊園經濟。依托云南省特色、生態優勢產業發展,按照“有主體、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要求,堅持走精品化、有機化發展路子,突出地理標識,加強原產地保護。引導和鼓勵各類經營主體發展各具特色、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功能的現代農業莊園,規劃建設或改造提升一批集休閑、觀光、體驗、展示為一體的精品農莊,積極打造在省內外、國內外叫得響的現代莊園品牌。
3.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利用農村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民族特色和鄉村文化,加快形成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旅游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格局。每個美麗鄉村示范點發展1個以上帶動能力強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培養1名以上農村科技輔導員,家家有科技明白人和增收致富產業,著力打造精品,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特。
4.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園區和城鎮集聚,嚴格控制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完善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以食品、生物藥、生物材料、生物燃料、生物資源等為重點,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力爭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