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888_游泳教练一手摸着我的胸_小受被多男摁住—灌浓精_bl文库甜肉吸乳play

讓賣家找上門

發布采購單》

https://bjzbm.ynsnw.com/

土地流轉:掀開現代農業美麗畫卷

   2015-05-11 31020
核心提示:依法、自愿、有償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國家適應城鎮化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導向性政策
依法、自愿、有償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國家適應城鎮化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導向性政策。
春耕時節,花飛草長。記者到連續11年居全國產糧大縣之首的吉林省榆樹市采訪。從田間穿梭忙碌的農機身影,農民輕松耕種的笑容和經營業主自信的眼神中,感受這一農村土地“化零為整”、規模經營政策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近四成耕地流轉經營
“過去自己種地,趕上好年景,每坰地一年就掙七八千元,遇上災年,一年就白忙活了。土地托管給合作社后,一分錢不投,一份力不出,賺的一樣多。”說起合作社的好處,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社員李明學打開了話匣子。
李明學家住五棵樹鎮長新村,耕種4坰玉米。以前,他一年主要在地里忙活,農閑時才外出打工,貼補家用。他把地托管給合作社,去年收到租金近9萬元,全年在長春打工還掙了4萬元。
“能否成立一個組織專門幫助農民種地,讓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安心打工?”2008年,從供銷社下崗的陳卓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念頭,他聯合5個人共同創辦了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
田豐的模式叫“合同托管”:土地原承包權歸農戶,合作社負責選定作物品種及種子、化肥、農藥,組織生產。
“這種模式讓農戶得實惠。”陳卓說,不用社員拿一分錢,被托管社員年終按照本村同等級地塊的上等純收入標準,扣除生產成本獲得收益。糧食全部售出后,合作社再拿出全年收入的40%給社員二次分紅。同時,國家給予農民的一切優惠政策都歸農戶享有。去年,田豐給付農民每坰1萬元的協議托管費用外,另分紅5300元。
田豐的收入主要來自專業化和機械化種植帶來的效益。去年,合作社有農戶384戶,托管土地601公頃,盈利70多萬元,加上利用機械為農民代種代收,經營良種化肥等,共收入200多萬元。6年來,田豐購買播種機、收割機近100臺,花費490萬元,貸款只有不到30萬元。
田豐的托管經營是榆樹市土地流轉四種方式之一,它與合作社統一經營、合作社統種分管經營、農業企業+合作社經營三種方式一道作為主要經營方式得到政府支持。榆樹市以此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抓手,先后引導成立包括12家國家級示范社在內的合作社3200個,合作農戶占總農戶數的44.4%,經營百畝以上連片土地215萬畝,占全市耕地38.3%。
科技搭臺“鐵牛”唱戲 合作社大顯身手
吉林省農民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種糧是收入主要來源。土地承包后,千里沃野被劃成小單元的“百衲衣”,各家分散經營使機械展不開,政府服務難普及,土地產出打折扣。
土地流轉讓小塊歸攏,大田連片。“零耕碎種”變為集約管理,生產品種、作業時間、種田水平得到統一和提升。與此同時,先進的農機也得以施展拳腳。在田豐合作社的高產示范田里,見不到農民手工耕作的身影,幾臺四行免耕玉米播種機正轟鳴著穿梭作業。
正在指導生產的吉林省農委“農事通”專家于景龍告訴記者:“按照傳統人工插眼種法,一坰地最少要3個人干10多個小時。土地連片后,農機1小時就可以完成。農民可以‘脫下泥靴換皮鞋’,進城打工賺錢。”
“我們賺的是科技和規模經營的錢。”陳卓以秋收為例算了筆賬:農民收獲一公頃玉米費用約為1700元,而合作社機械收獲只用1200元,差價就是科技和規模經營為合作社創造的利潤。
在弓棚鎮喜迎春農機合作社的農機庫里,各種新式農機依次排開,蔚為壯觀,包括大馬力拖拉機。其中一臺芬蘭產玉米籽粒收割機售價115萬元,這讓30歲的理事長蔣恩凱在電視上風光了一回。
“以前的摘棒機連收帶送,損失1%的粒重,使用這臺‘籽粒收’,玉米在地里脫粒后直接拉出去烘干出售,能降低損耗10%以上。合作社托管土地一千多公頃,有了農機幫忙,增收至少20%。”蔣恩凱說。
榆樹市農業局局長張學告訴記者,現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覆蓋全市,農民只要打個電話,就能收到施肥配方短信,此技術就使每畝地節本增收上百元。
能手專業種地使用良種良法,糧食穩產增產不言而喻。隨著土地向大戶手里集中,各項服務能夠更便捷地進入田間地頭。規模經營者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及市場風險能力更強,弱質農業在規模經營中搭上了現代化快車,掀開現代農業的美麗畫卷。
也有“成長的煩惱”
機械閑置時間長、農民契約意識不強、土地連片開發難……說起流轉經營,經營者們似乎都有說不完的煩心事。掌管千余公頃土地的蔣恩凱最大的煩惱就是機械閑置,效益不能最大化。
農民對土地政策也心存顧慮,“零耕碎種”削弱規模效益。小到幾畝地、大到幾十坰,田豐合作社托管的601公頃耕地就由200多塊地組成。“連著幾家的地,有一戶不流轉,農業機械化就開展不了。”陳卓說。
“如果土地連成大片,系列的集成種植技術就可以廣泛推廣,統一植保和管理,效益翻番不成問題。”陳卓說,“大家都清楚土地流轉效益好,卻擔心政策會有變化而觀望等待。簽約并能保持相對長時間的穩定,對專業社放心投入并統一規劃至關重要。政府能否出面成立社會組織幫助協調銜接,協調解決合同方面的問題。”
融資難,讓合作社做大不易。蔣恩凱的合作社目前已累計投入400多萬元。錢都是一點點攢起來的,頭年掙的錢第二年再滾動投入。“文件上講得好,但合作社沒有抵押條件,真正需要貸款時,往往很難如愿。希望政府能幫我們協調貸款,農機補貼對合作社能適當傾斜。”
缺少糧食收儲場所也讓合作社感到煩惱。吉林大米品質不錯,去年許多合作社都看清了水稻漲價的趨勢,但由于缺乏資金和存儲場所,收割后只能按每斤1.8元的價格賣了。春節后收購價漲到2.2元一斤,讓合作社經營者叫苦不迭又很無奈。
煩惱雖然多,但農民對規模經營滿懷憧憬和希望。今年才30歲的蔣凱恩用自己的奔馳轎車拉著記者看他的承包地和大型農具,講述未來時,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舉報收藏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 admin
    加關注0
  • 沒有留下簽名~~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友情鏈接  |  禁止發布規定  |  付款方式  |  關于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免責聲明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滇ICP備17006069號-2